笔趣录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类型 >战火雄魂 > 第073章 调防中条山

第073章 调防中条山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1938年10月,国军第3军奉命调防山西南部的中条山,在中条山西线一带驻守阻击日军,并开展游击作战,同时转隶属于第1战区第5集团军。

中条山西起晋南永济与陕西相望,东迄豫北济源、孟县,同太行山相连,北靠素有山西粮仓美誉的运城盆地,南濒一泻千里的涛涛黄河。黄河的三大渡口,风陵渡、禹王渡、茅津渡,就在中条山这一带。

随着山西各主要关隘的相继失守,中条山的战略地位愈发显得重要。对中方来说,占据此地就可以此为根据地,俯瞰和压制豫北、晋南,屏蔽和保护洛阳、潼关。进能扰乱敌后,牵制日军兵力。退可凭险据守,积极防御,呼应和配合整个抗日战场。

中条山沟壑纵横,山峦起伏,关隘重叠,矿藏丰富,与太行、吕梁、太岳三山互为犄角。就日军而言,中条山是一个横插在其胸肋间的一颗长钉,一旦占领中条山,就等于占据了一个南进北侵的重要堡垒,既可渡河南下,问津陇海,侵夺中原;又可北上与其山西占领地相连,甚至可以集中兵力,剿灭华北的中共八路军,改善华北占领区的治安。

所以,晋南中条山地区被视为抗日战争时期“关系国家安危之要地”,也是敌我双方必争之地。

此前,侵华日军已经与国民党军队先后进行了淞沪会战、忻口会战、徐州会战等几次兵团级的大会战,抗日战争已经陷入僵持阶段。

其中,淞沪会战因为是在上海这个东方的大都市展开的,备受国际关注,新闻报道和战地资料也就相对较多。

李向东在随部队调防中条山之前,特地通过军中的资料以及各种新闻报道,仔细研究了淞沪会战。

淞沪会战被日本称为“第二次上海事变”,日本将几年前的淞沪抗战称作“第一次上海事变”。在经过此战取得上海的统治权之后,日本调整了国策,提出“三个月灭亡支那(中国),继而再对付美国和苏联”。

此时日本最主要的战略目标仍然是中国,他们妄想在巩固“满洲国”的同时,加强对华北的控制,进而通过“速战速决”逼迫蒋介石政府投降。

日军东京大本营认为,要发动进一步的战争,需要强大的国力和资源,日本和满洲虽然都有丰富的煤铁资源,但缺少石油和橡胶等重要的战略资源。

日军的战略构想是,首先全面占领中国,堵住苏联南下,再向南洋渗透,夺取马来亚的橡胶和文莱的石油,同时挤走英国人,把手伸到“东印”(印度尼西亚),确保石油供应,再和美国进行“最终战争”。

但日军没有想到的是,“西安事变”后的国共两党已经第二次合作,由“兄弟阋墙”变为“共御外辱”,甚至全体中华民族都已经发出了一致抗日的愤怒吼声,淞沪会战的战略目标,就是要将日军侵略上海的力量赶下大海。

淞沪会战是中日双方在抗日战争中的第一场大型会战,也是整个中日战争中进行的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一场战役。

淞沪会战的起因是1937年8月9日,日本海军中尉大山勇夫等两人驾车闯入上海虹桥机场开枪挑衅,被驻军保安队击毙。

在全民抗日浪潮推动下,国民政府第二天发表了《自卫抗战声明书》,宣告“中国决不放弃领土之任何部分,遇有侵略,惟有实行天赋之自卫权以应之”。

早就想鲸吞中国的日本怎会示弱,他们很快就以战争的手段来回应。1937年8月13日下午3点多钟,上海江湾枪炮声大作,日本海军陆战队向国军第88师防守的八字桥阵地发动进攻,淞沪会战由此爆发。

8月14日凌晨,中国驻扬州空军向驻上海的日本军舰发动袭击,轰炸日军军舰和战略要点。与此同时,驻守上海的国军第九集团军总司令张治中将军指挥87师和88师,分别对日本驻沪海军陆战队虹口基地同时发起总攻,淞沪会战全面展开。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