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子,其中还有两个儿子。不幸的是,外公自己是名医,偏偏三个孩子全都不幸死于疾病。导致孩子丧命的重要原因,不是医术不高明,只是找不到或者吃不起药而已。外公最后只剩下了二女儿郭淑玉和小女儿郭淑华。
郭淑玉就是沈清的母亲。因为外公没有儿子,很长一段时间,沈清都弄不清,舅舅这个称呼是什么意思。
就是如此,爷爷骨子里那种“地主阶级”的腐朽意识还是十分顽固,他始终看不起锄地犁田的农民阶层,对理论上十分“高贵”的农民身份不希罕、不满足。为了让儿子沈学良学到一技之长,永远脱离“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生活。爷爷特意送儿子去拜外公为师学习中医。
父亲从外公那里带回来大量医学书籍,开始一边在家务农一边自学中医。每个月定期,步行往返十几里土路,去镇上外公家里听取外公的指导。因为路途遥远,有时候难免会在外公那儿多住几天。
父亲和母亲就是这样子认识并恋爱上的,两家也都支持,于是父亲这个乡下穷小子,很顺利的把母亲这个镇上女孩子娶回了家里。
两家都穷,因此也就没那么多礼数讲究了。就是两家父母吃了一顿饭,办了一个简简单单的婚礼,既没有什么嫁妆,也没有什么聘礼和宴席。
外公家里虽然很穷,走进新社会那么多年了,仍保留着旧时大户人家的一些习俗。对待女儿还是关起门来养的,不让她抛头露面,也不让她干体力活,好在住在镇上,也没什么重体力活。母亲身体极为虚弱,似乎有些大户小姐那种缺少劳动的“富贵”病态,只有自家人知道,那是长期生活条件太差,营养不良造成的。
嫁到乡下以后,母亲就得下田下地干重体力活了。可惜,她的身体还是没能磨练起来,不但没有变得结实,反而更弱了。大病重病没有,小病小痛不断。
母亲文化程度很低,只上到小学二年级,好歹脱了盲。外公是个文化人,却不重视女儿的文化培养。母亲确实人也不太聪明,这跟文化程度没多少关系。说白了,就是智商低于正常水平,人有点傻傻的。做事很死板,不太会动脑筋;说话呢,也是信口开河,不知道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
这一点,很可能是父亲和母亲一辈子无法融洽相处的重要原因,他们根本不可能有什么共同语言、共同爱好。他们打打闹闹一辈子,最后还能携手到白头,堪称婚姻爱情的一大奇迹。
当然,母亲这样的人,心地都是善良的,人憨实得很,没什么花花肠子。她这样的人,楞头楞脑的,不懂得生活的技巧,不善于讨巧卖乖。因此即使对别人付出了感情,别人不但不记得她的好,还老是挑剔她各种各样的毛病。
沈清的母亲郭淑玉基本上就是这么一个人。属于那种极其平庸、很难引起注意的女人。按理说,这样的女人是引不起父亲沈学良那种“才子”的兴趣的,估计吸引沈学良的,还是郭淑玉那副比较罕见的美貌。另外,老师女儿这层身份也有很大关系吧。
对于沈清来说,关于母亲最早的记忆,是沈清上学以后了,那会儿他都已经四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