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2章 宫里宫外(圆三)为难
明末原本是什么情况?只说军队这一块:各地军队先是大幅度减薪,然后大范围欠饷,并且不是欠一点点,是大规模、长期化的欠饷。
举个例子,由于起始于万历四十六年的辽饷加派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明朝的内忧外患,而天启七年魏太监贪墨军饷造成的欠饷百万更是无法弥补。因此到了崇祯时,这位圣君为了解决财政危机,采取了两个办法:一,裁减普通士兵的军饷;二,向平民百姓加派。
崇祯朝的加派,主要是辽饷加派和追加剿饷、练饷。这里因为篇幅有限,暂且略过。重点说下崇祯如何将百万朱明皇族造成的财政危机转嫁给普通士兵。自崇祯元年起,崇祯就下旨裁减各边军军饷。
比如:东江饷定额由100万两裁成24万两,引发毛文龙两犯登来;蓟、密、永三协裁汰新军,引发崇祯二年三月蓟军哗变,这是崇祯上台后第二次蓟州兵变;关宁锦登津岁费由600余万裁减为480万,这一处由于袁崇焕处置得当,加上辽东军的军饷基本盘比较大,没有发生第二次兵变,算是万幸。
只以蓟密永三协汰兵裁饷事件来举例吧。当时由于钱粮紧张,崇祯下旨让各镇汰军。顺天巡抚王应豸遵旨在蓟密永裁军,汰饷50万,结果酿成兵变。崇祯将王应豸下狱,并当成替罪羊斩首,换上王元雅代替,继续汰军裁饷。
《山中闻见录》对此有详细记载:“朝廷忧饷贵,以清汰责诸镇,顺抚王应豸顺内旨,首奏清核冒饷50万。三屯营兵鼓譟,下烽台挟饷,抚之旋定。应豸被槛车征置狱,以王元雅代之。镇抚顺天元雅,主汰饷议如故,减额并伍,各隘口尖哨,尽失戚继光遗制。”
应该说,这份文献用简洁的语言,描绘了蓟密密永三协汰兵裁饷的原因和过程。但由于《山中闻见录》成书于南明,并非当事人回忆录。想了解整个蓟密永三饷裁军事件的前因后果,还是要查看明末原始档桉。
事实上根据《明熹宗实录》记载,裁撤蓟密永新军这个想法并不是崇祯上台后才有的,在天启五年十二月底就由户部提了出来,当时的户部尚书是李起元。但当时的蓟辽督师王之臣,就明确表示这是个馊主意。
王之臣上疏将户部方案噼头盖脸地训斥了一顿。他的意思是,蓟门是非常关键之处,不增兵也就算了,还要撤有战斗力的新军,完全是瞎胡闹。
【话说,目前朗读听书最好用的app,野果阅读,www.yeguoyuedu.com 安装最新版。】
因为辽东经略王之臣的反对,天启五年蓟密永三协裁军计划就此作罢。
然而到了崇祯上台后,蓟密永三协裁军计划却得到了实施,这一次也一样有人在反对,反对者换成了新任督师袁崇焕。然而反对意见无效。
崇祯想省钱,听不见任何反对意见,否决了袁崇焕的蓟密永增兵方案。《度支奏议》之《登答方关院蓟密永三协兵饷疏》和新饷司六卷《覆督师题各镇兵马钱粮经制疏》中有明确记载。
记载较多,这里不摘抄,总之就是原始档桉对蓟密永裁军的起因记载的非常清楚,而负责蓟密永新兵裁汰的是(蓟辽总)督和(遵化巡)抚,他们是遵从了崇祯的圣旨。
考虑到《登答方关院蓟密永三协兵饷疏》成文于崇祯二年七月,因此这里的“督”是刘策,而“抚”是王元雅,与《山中闻见录》的记载吻合,并非孤证。
蓟密永三协兵,一共有10万6千兵。这近11万大军的岁费为91万本折。而崇祯下旨裁掉的,是10万6千蓟军其中的33300新兵,在裁掉这3万多新兵后,蓟密永三协的岁费由91万降至75万。
而且不光是崇祯二年蓟军岁费按75万计算和拨给,崇祯元年的岁费也按二年覆定新额来清算。也就是说崇祯二年的75万,还要扣掉崇祯元年的所谓的多领16万,只能领59万。
这就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