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子张问道
弦歌台旁,微风轻拂,绿树成荫。在这宁静而充满诗意的氛围中,迎来了一位新的求学者,他便是子张。
子张原名颛孙师,出生于陈国的一个没落贵族家庭。虽家境中落,但家族中曾经的荣耀和传统的礼教氛围仍对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自幼聪慧过人,对知识充满了强烈的渴望,然而家族的困境使他无法获得系统而优质的教育。但他不甘心被命运束缚,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和对学问的执着追求,四处打听名师,终于听闻了我的讲学之名,不辞辛劳地赶来。
初见子张时,他的眼神中透着一丝拘谨和不安,但更多的是坚定和期待。他身着一件略显陈旧但整洁的长袍,头发整齐地束起,整个人散发着一种质朴而真诚的气质。
子张走到我的面前,恭敬地行礼,声音略带颤抖地说道:“夫子,久闻您的大名和教诲,我颛孙师特来求学,恳请夫子收留。”
我凝视着他的眼睛,看到了他内心深处的渴望,微笑着说道:“既来之,则安之。从今往后,你便名子张,愿你日后能张开翅膀,在学问的天空中翱翔。”
子张听闻,脸上顿时绽放出惊喜的笑容,再次深深行礼:“多谢夫子赐名,弟子定当努力,不辜负夫子的期望。”
在随后的讲学中,子张总是坐在最前排,全神贯注地聆听我的每一句话。他的眼神紧紧跟随我的动作,手中的竹简不停记录着重要的内容。
有一天,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弦歌台上,形成一片片斑驳的光影。子张在课后并未像其他学子一样匆匆离去,而是留在原地,似乎在内心挣扎了许久,终于鼓起勇气开口问道:“夫子,何为仁德?”
他的声音中充满了困惑和对真理的急切探寻。
我看着他那急切的模样,缓缓回答道:“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子张听后,陷入了沉思。他的眉头微微皱起,眼睛微闭,仿佛在努力理解这深奥的话语。过了一会儿,他睁开眼睛,说道:“夫子,弟子愚钝,能否请夫子再做些解释?”
我耐心地说道:“子张,仁德并非遥不可及之物。若你自己想要有所成就,也要帮助他人取得成就;自己想要显达,也要帮助他人显达。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这便是走向仁德的途径。”
子张若有所思地点点头,然后说道:“夫子,那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如何践行仁德呢?”
我微笑着回答:“比如,见到有人陷入困境,你若有能力,应当伸出援手;与朋友相处,要诚实守信,尊重他人。这些看似平凡的行为,皆是仁德的体现。”
子张的眼睛逐渐明亮起来,说道:“夫子,弟子明白了,仁德就在我们的一言一行之中。”
在教导子张的日子里,我曾对他说:“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子张听后,反复咀嚼着这句话,然后说道:“夫子,弟子深知君子应当心怀善念,帮助他人成就美好之事,而不是助长邪恶。但在现实中,有时很难判断何为美,何为恶,弟子该如何把握呢?”
我看着他困惑的眼神,说道:“子张,这需要你用心去感受,用智慧去判断。凡是符合道义、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便是美;反之,违背道义、损害他人和社会的,便是恶。但切记,不可仅凭一时的冲动和个人的偏见去判断,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
子张听后,恍然大悟:“夫子的教诲,让弟子如拨云见日。”
随着时间的推移,子张在学问上不断进步。他常常与同窗们讨论学问,分享自己的见解,同时也虚心接受他人的批评和建议。
有一次,在讨论中,一位同窗对子张的观点提出了质疑,认为他的理解有误。子张起初有些不服气,但很快想起了我教导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