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走廊争执:科技新星的非电子冒险
在数月后的一个交易会上,他成功展示了初步完成的智能微针推注器雏形,获得了业内广泛的关注和赞誉。
许多人对这项技术感到震惊,纷纷愿意与李长生展开深入合作。
回到家的夜晚,在思索着一天的收获时,他心中充盈着满足感,领悟到:“科技的使命不是炫技,不是盈利,而是实实在在地改变生活,帮助人们过得更好。”
此后的李长生,将自己的目标锁定在如何更好地利用积累的技术与经验,引领更多的科技产品惠及大众。
他在不断突破自己的道路上,坚实迈出了每一步,为未来的更大成就奠定了坚固的基础。
在交易会大获成功后,李长生意识到科技的潜力远不止于此。
然而,科技之路的遥远与未知让他感受到自己的不足。
长期以来,他沉浸在实验室中,技术应用愈显成熟,可在视野与经验的广度上却略显局限。
他的一次反思,使他下定决心:不再局限于研发与成果展示,而是要走出象牙塔,积累新的技能,拓宽视野,与更多人分享他的经历与见解。
“科技本身并不是技术的终点,”
李长生常在心中念叨。
他计划涉足大学校园,帮助年轻学子提升技术水准,通过开设研讨会与分享实战经验,结识更多志同道合的伙伴,一同攻克科学难题。
在一次大学的讲座上,李长生特意准备了一场关于智能微针推注器的详细介绍。
大礼堂中座无虚席,他侃侃而谈,神情专注。
“这个设备在医疗领域的巨大潜力不仅在于它的智能化,更在于使操作更简便,减少传统医疗程序中的痛苦。”
他一边展示模型,一边解释其中的原理。
学生们认真听讲,有的在笔记本上奋笔疾书,有的则露出若有所思的神情。
在演讲的尾声,李长生鼓励大家,“希望你们能从中找到灵感,敢于去实践自己的创意。记住,创新不仅源于聪明的头脑,更来自勤奋和坚持。”
讲座后,很多学生纷纷上前向他请教。
一个扎着马尾、眼神坚定的女孩小心翼翼地问:“李先生,我很想研究新材料用于推注器的智能针头,不知道从哪里着手?”
李长生微微一笑,耐心指导道:“你可以从现有材料的特性和它们的耐受性研究入手,然后考虑如何结合我们推注器的需求进行创新。”
结束讲座的当晚,李长生的心中充满奋发的动力。
他从这些年轻学子中仿佛看到了过去的自己。
他坚信,分享经验不只是传递知识,更是在塑造未来。
在校园活动的一些空余时间,他参与了几场小型的技术竞赛,刻意将自己投入不同角色考验中,时而作为构思的主导者,时而作为团队的一员。
通过实战,他不断完善自己的技术能力,对解决问题的思路更加多样化。
在一次竞赛后,遍布学生如织的广场上,他碰上了李恒。
“长生,你最近在大学里名声大噪啊,我们的年轻人讨论你比讨论流行乐队还热烈。”
李恒调侃道。
李长生笑了笑,回答道:“多亏了您的智慧,让我有动力去影响更多的人。”
回到实验室后,一天夜里,黑科技系统突然发出新的科研建议。
它建议李长生尝试开发一种高效储能的设备——一个能集成到现有设备中的小型空气动力能源装置。
这一建议激发了他的好奇心与探索欲,他立刻投入到新课题的研究中。
随着任务的提出,系统示意了一些重要提示,李长生发现自己以前对能源领域的认识竟是如此浅薄。
他翻阅着资料,灵感如涌泉般喷薄而出,结合对新兴高科技的审视,他逐步推演设计图,兼用多项学科的原理将装置的蓝图愈发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