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兵部不知兵几何,户部不知户几何
精。大夏编制上的兵力是非常之多的,为历朝之最。
洪武年间全国总兵力约百万兵,到正统初期兵力达到顶峰,兵力约三百万,土木之变后,由于士兵大规模逃亡,兵力开始下滑,但基本保持在130万左右。但里面水分有多大,兵部始终是不知道的。
不但兵部不知兵几何,户部也不知户几何。
根据天启五年十二月户部公布的数据,“人户九百八十三万五千四百二十六户,人口五千一百六十五万五千四百五十九口半”。
为什么会有半个人,那是人口普查时刚好有人快生了,所以算半个人。看上去数据挺逼直的,但里面的水分更多了。
大夏建国初,朝廷做过一次人口普查。全国约1100万户,6100万人口。而经过二百多年后,全国仅有983.5万户,5165.5万人口。
简直太离谱了,人口居然还不如建国之初。这和大宋王朝相比也差很多,宋朝元丰年间就有1800户,1亿人口。
这两百多年来,大夏王朝并没有长时间的战乱,也没有大规模的瘟疫,更没有实施人口控制政策。为什么人口会出现负增长的现象?
这是因为有人在隐匿实际人口,以避税、避役。
同样的问题也出现在在册田亩统计中。大夏应缴税的在册田亩长期大概比大宋少了2亿亩田地。虽然大夏在国土面积、水利技术、耕作水平远胜宋元,但可纳税的田地可少得可怜。
正是这些皇室宗亲、贪官污吏、地主豪强隐匿了大量的人口、田地,导致户部账上的数字远低于实际数。
大夏兵制不单是工资极其低廉,还是严重的欠饷问题。这个问题自万历时期就有,但一直没办法去解决。泰昌、天启两任皇帝比万历要慷慨得多。泰昌帝从内帑拨出400万两,而天启帝从内帑拨出2000万两,但依然解决不了军饷。
一个是万历留下的陈年旧债比较多,一个是辽地上逢战必输,再一个是鲁地、楚地又起叛乱。军费开支就一直往上涨。
一看宫中的白银如流水般涌出去,天启心疼了,也不舍得发了,甚至还让大臣们捐款助饷。本来就是因为收入过低,导致贪腐之风刹不住,这下让大臣捐款,反过来又滋长了贪腐。
试想,以朝廷这点俸禄,大臣们怎么可能捐款助饷。这大臣们几千上万的银两从何而来,不想可知。
一直以来,困扰大夏君臣最大的问题就是辽东军饷。辽东军饷在杨镐经略时,预算是每年三百万;在熊廷弼第一次经略时,预算是每年八百万;在熊廷弼第二次经略时,预算是每年一千二百万;到了孙承宗督师时,预算是每年六百万。
但是军费真的是多了吗?和大宋比起来,大夏帝国这点军费真的不算什么。
大宋后期军费开支约为9600万贯~12800万贯,占国家财政收入1.2亿~1.6亿贯的80%。按照1两银子兑换1.5贯钱来算,约为6400~8500万两。而大夏后期军费开支大概是1500万两,约占国家财政收入2000万的75%。
大夏的问题不是辽饷太高,反而是辽饷太低,其原因在于财政收不上来钱,准确的说收不到有钱人的税,只收穷人的。
沉重的宗室负担让很多地方根本没有多少本色可以上缴国库,甚至一些省份还得靠国库倒贴,要是户部不给,就只能欠着宗室俸禄。
泛化的贪污腐败让皇亲国戚、文臣武将、地主富商隐匿了大量人口和田地,富人应纳之税游离在国库之外。
奇葩的禁海政策让国家没收到一毛钱关税,反而要花钱养兵来平定倭寇之乱。
自逃兵风波起,言官们对孙承宗的指责逐渐就多了起来。孙承宗自知无力改变军队种种弊端,便滋生了退隐之意。
天启三年十二月,孙承宗再次上疏请辞,“方今,皇上主定臣不可回,而臣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