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兵部不知兵几何,户部不知户几何
由两部分组成,一个是月饷,一个是月粮。为了直观了解天启年间士兵收入,先了解当时的物价,即天启年间一两银子在当时能买多少粮食。
根据天启五年三月,霍维华上疏写道:“民间斗豆价几一钱,臣请每石六钱五分,斗米价一钱三、四分,臣请每石一两。”
霍维华的奏疏是什么意思呢?他说现在民间市场上,一斗米可卖0.13~0.14两白银,即一石米值1.3~1.4两白银,建议朝廷按照每石一两的标准去收粮,并运到九边。
既然朝廷按每石一两去收粮,必然也按这标准发粮。由此可见,当时士兵每月领1两银子,5斗~7斗粮食。
士兵每月两项收入,总计折算成货币大概是1.7两银子,约人民币1122元;折算成购买力大概是1.26石大米,按一石约重91公斤来算,即115公斤大米。
而且,朝廷是按低于市场的价格强行收米,发到士兵的大米只能是糙米,不是精米。
这和天启元年正月时,工科给事中霍守典所说的“每兵每月大约本、折可用二两”基本上波动不大。其中本是指月粮,折是指月饷。
然而,这还不是士兵拿到手的收入,还要扣这扣那,实际拿到手的仅有六、七成。
“计一军应领一两者得七、八钱即喜其多,再扣而至五、六钱,亦敢怒而不敢言也。”
要知道大夏士兵是没有养老金的,以这个收入水平,士兵们如何去养家糊口,赡养父母,如何有积蓄养老。
这样的待遇别说让士兵们在战场拼命了,就连日常训练也无法保障。有些士兵干脆就从工资中拿点钱贿赂将领,让别的士兵顶班,自己在外找私活干,赚外快补贴家用。
朝廷哪里是在辽东养兵,这不就是在辽东养了十四万低保户吗。
而辽兵不但收入微薄,且屡屡被朝廷官员克扣和侵占军饷,士兵哗变屡见不鲜。
天启初期,仅仅阎栋等三人就侵吞辽兵米、豆共计四万四千石。辽兵的遭遇,连熊廷弼看了,都忍不住流泪说道:“时至寒冬,见士卒裸体穿甲,身无存棉,乃心如刀割,恨不得以身受之。”
与此同时皇帝、文臣、武将、皇族宗室、大地主、大富商妻妾成群,住着桂殿兰宫,过着绵衣玉食的生活。
每月1.7两收入,这是招募边军的收入,而内地世袭的卫所军的收入更低。
嘉靖三十年,临汾县一年收入55343两,存留本县的有35330两,其中用于当地宗室禄俸的21678两,用于卫所军需的889两,用于教育经费835两;起运至国库的20013两。地方卫所军支出仅占当地财政收入的1.6%。
也就是说,大夏军队新招募的兵领的是新饷,一个月总收入1.7两;而原来世袭的卫所兵领的是旧饷,一个月总收入大概0.5两。
这就造成一个奇怪的现象。一些领旧饷的士兵逃亡后,又被别处军镇招募,改为领新饷。
“旧军强壮者,相率潜逃,就募别处。以致旧军日少,新兵日多。”
如此低廉的收入水平,造成军营士兵逃亡,军官纵兵掠夺,以骡充马,杀良冒功,吃空饷,养家丁等现象屡禁不止。
这也不难理解辽人为什么要把客兵当成第一恨了。这些一波波从各地援辽的客兵,都是拿刀拿枪的军事集团,怎么可能让自己穷困潦倒呢,自然就欺负到辽人头上了。
大夏军事制度的弊端实在太多,这里单说吃空饷一事。孙承宗曾在山海关抽查了一支队伍,册上数百人,实际上只有兵四十人,军官十七人。
也就是说,这57名将士瓜分了几百人的工资。
大夏帐上有兵,实际无兵,是二百年来的常态。像广宁在大战前编制上有十四万,但实际上有多少兵,只有鬼知道了。
大夏的兵制特点就是冗兵、低薪,喜多不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