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古勒城的大火
战,必是有去无回。宁远孤城,恐怕是无法挽救,还不如保存实力,坚守山海关。”
张仲景看了一眼蔡京,缓缓地说道:“宁远经营多年,弃之可惜。更何况昔日孙承宗、王在晋都曾说过山海关并非易守之地。臣以为,就算不派援军至宁远,至少应派援军至前屯,以壮宁远军势。一旦宁远失守,被迫突围,派至前屯的援军至少可以接应。”
朱由检听完,微微点头,十分赞赏张仲景的话。枢密使张楷和兵部尚书王永光却默契地相互对视了一眼。众臣你一句我一句,议论纷纷,争争吵吵,但是在如何退敌方面,没有一句说在节骨眼上。议论半天,议了个寂寞。
朱由检清了清嗓子,说道:“王永光,你是兵部尚书,如今局势该如何是好?”
王永光说道:“臣以为,一方面让岳督师与大凉议和,调巴蜀联军北上抗敌。另一方面,依张仲景大学士所言,请陛下再下旨,令高第派援军至前屯,观宁远形势,待机而动。”
朱由检皱了皱眉头,暗想:“昔日你们都劝朕对大凉用兵,收复非州三府十三县。如今又要和大凉议和,岂不是让天下人笑话。”
可转念一想,两线作战实乃兵家大忌。朱由检沉默半晌,无可奈何地说道:“那就依王尚书所言。”
君臣们又议了一会,便散会。张楷走出延福宫,深深地呼吸了一口气,仰望星空,繁星点点,已至深夜。王永光从后面走过来,说道:“张大人,兵部离此不远,不如到我兵部衙署坐一坐。”
张楷转过身来,说道:“正好我也有此意。”没多久,两人走进了王永光的办公室。王永光让人沏好茶后,便屏退左右。两人心事重重,有好多话想要交流,却又不便在朝堂上明说。
张楷在办公室里走了两圈,站在窗前叹气,说道:“辽地兴兵已来,努尔哈赤屡战屡捷,人人畏之如虎。若宁远一失,山海关内本就士气低落,我怕到时重蹈昔日广宁一幕,不战而降。”王永光黯然,默不作声。
张楷坐到王永光面前,问道:“依你看,大金八旗军兵临山海关,还剩几天?”
王永光想了想,说道:“如今大金军尚未抵达宁远。如袁崇焕能抵抗两天,赵率教在前屯能抵抗一天。七天之后,敌军应已到山海关。”
张楷再问道:“调巴蜀军北上抗敌,又要几天时间?”
王永光说道:“朝廷旨令尚未发出,路上得三、四天。与大凉议和之事,尚未可知,如果顺利估计也得五、六天。巴蜀军北上辽地至少也得六天时间。算下来,恐怕得半个月。”
张楷又问道:“高第真的能守得山海关?”
王永光低下头,良久才回答:“恐怕不能。”
王永光抬头看着张楷,接着说道:“我接到急报后,已紧令京师周边四州的总兵备战,若山海失守,则入京勤王,保卫京师。” 两人心里都很清楚,自努尔哈赤以“七大恨”征伐辽地以来,大夏是逢战必败,辽地守军早已无心抗战。
张楷感慨地说道:“建州女真之地不过几十万人口。努尔哈赤却能以十三副铠甲起兵,统一女真各部,实乃李成梁纵容之罪,放任其坐大。之后,高淮乱辽,大批辽人迁入女真。再加上建奴有意诱之,大批蒙古各部纷纷归附女真。从此,努尔哈赤如虎添翼,势力越来越大。而我军却……哎!”两人交谈至清晨,依然是束手无策。
世间人对世间事往往有三种态度,第一种最多,泥古不化,因循守旧,指指点点,侧身旁观;第二种次之,有想法但不付诸行动,犹如临河羡鱼;第三种最为稀少,决意变通和改革,且坚信绳可断木,水可穿石。辽东局面之所以不可收拾就在于第一种人太多而第三种人太少。
张楷、王永光两人口中的努尔哈赤,正是女真族杰出的英雄人物,大金帝国的奠基者,用兵如神,屡屡以少胜多。67年前,努尔哈赤出生在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