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录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类型 >中医药药名小故事 > 第7章 医圣与饺子

第7章 医圣与饺子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在每年农历冬至这天,或是大年三十,也就是除夕夜这一天,无论贫富,饺子总是必不可少的。在河南南阳甚至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说法。在民间也有“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的谚语。

饺子也是中国老百姓喜欢的传统食品。它的制法是:

①先将面粉擀成薄而软的饺子皮。

②以鲜肉 白菜 虾仁等切碎,伴以佐料为馅。包成饺子。

③煮一锅水,下入包成的饺子,煮至饺子浮上水面即可。

饺子的特点是:皮薄馅嫩 味道鲜美 形状独特 百食不厌。

在五月初五端午节这一天,大家要包粽子,吃粽子,赛龙舟。众所周知,这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的诗人—屈原。而“医圣”张仲景经过研究,研制了一种可以御寒的食疗方子,名为“驱寒娇耳汤”,也就是冬天的佳肴“饺子”的前身却鲜为人知。时至今日,这“驱寒娇耳汤”也很少有人喝了。

那么,作为饺子的前身,真正可以让人喝了汤就浑身发暖,两耳生热,不会“冻耳朵”的“驱寒娇耳汤”究竟怎么做呢?

根据记载,这“驱寒娇耳汤”是先将羊肉 干红辣椒 麻黄 杏仁 甘草等药材(温里药和发汗解表药)放在锅里煮。煮熟以后捞出来将这些药材切碎,做馅料,再用面皮包成耳朵的形状。最后再将面皮下锅,用原汤将其煮熟。

面皮包好之后,形状像耳朵,又因为能防止耳朵冻烂,所以张仲景给它取名为“娇耳”。

张仲景为什么会想到研究这种可以御寒的“娇耳汤”呢?

原来,建安初年,瘟疫流行,时任长沙太守的张仲景早就厌倦了官场的黑暗,决心告老还乡为百姓治病。仲景先生走在回乡的路上,正值寒冬时节,寒风刺骨,雪花飘飘,只看见那白河岸边那些为了生存而东奔西走的穷苦的乡亲们,面黄肌瘦,有的还衣不蔽体,还有好多人耳朵都冻烂了。仲景先生心里一阵难受,暗暗地想:“唉~~,穷苦百姓,忍饥挨饿,耳朵都冻烂了,都是乡里乡亲的,我要想办法救治他们。”

等张仲景一到家,附近百姓听说他不做官了,回家乡来了,又听闻他医术高明,专治疑难杂症,苦学医术,博采众长,且医德高尚,无论谁来都认真施治,挽救了无数生命,于是,纷纷登门求医。他虽然忙着施治,可是心里却始终想着白河岸边那些衣不蔽体 面黄肌瘦的乡亲们。

那天,他叫他的徒弟们在南阳东关外的一块空地上搭个棚子,盘了一口大锅,在冬至那天开了张,给穷苦的人施药治冻伤。每个人一大碗汤,两个“娇耳”。人们吃后,顿觉全身温暖,两耳发热。从冬至起直到大年三十,张仲景天天施药,乡亲们的耳朵都被他治好了,欢欢喜喜地过了个好年。

几年以后,张仲景身患重病,由于他在长沙做官时,常为当地百姓治病,因此深受长沙百姓爱戴,这次听说他病了,特意选了几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带着长沙乡亲们的心意来看望他。长沙老人说:“长沙有一处风水宝地,百年之后,可以葬在那里。”听了这话,南阳百姓哪里肯依,于是吵起来了。张仲景连忙说:“咳~ 咳~,乡亲们别吵了,咳咳~,我吃过长沙水,不忘长沙父老情,咳咳咳~,生于南阳地,不忘家乡养育恩,我走时,你们抬着我的棺材,咳咳咳~向着长沙方向走,灵绳在哪里断了,就把我葬在那里。”众人一听,也不再争论了。

冬至那天,张仲景走了,于是长沙和南阳的百姓抬着棺材上路了,走到当年施舍“驱寒娇耳汤”的地方,灵绳突然断了,众人急忙把张仲景葬在了那里。又在张仲景坟前修了一座庙,就是现在的“医圣祠”。

由于张仲景是冬至走的,又是冬至这天开张施舍“驱寒娇耳汤”的,从此以后,每到冬至人们就想起此情此景,也模仿着娇耳的做法,做起了食品。每年家家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