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录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类型 >新闻学 > 第11章 访问visit

第11章 访问visit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访问即开座谈会进行采访,所谓“一对多”就是一名记者对某些群体进行采访。

“多对一”的访问通常是指记者招待会上的采访。记者招待会上,新闻发言人通常是面对众多记者回答记者的提问。

另外,记者在访问新闻人物或先进模范人物的时候也常出现“多对一”的访问,即多名记者同时去采访某一位新闻人物或先进模范人物。

三、访问的原则

在访问中,有一些原则需要记者遵守。其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原则是,记者要把握好自己的角色定位。记者在提问前给被受访者的第一信息不是语言而是态度,这直接决定了访问是否可以顺利进行和交谈的效果,因此记者一定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把握好自己的角色。记者在采访当中的角色就是一个问询者,而非教师、警察、法官或辩手,千万不能自以为是、居高临下、咄咄逼人。有些记者在采访的时候,傲气十足。有些记者听到对方谈话中的“毛病”就忍不住“教育”起对方来,这样做的后果可想而知。有些记者可能不认同受访者的观点,便忍不住和受访者争辩,甚至当场驳斥受访者的观点和结论。这种访问时的争辩,非常不利于采访的深入。曾反复告诫年轻的同行们:“不要跟对方争吵!我们是拿事实的,争吵是不管用的。

不管什么时候,作为一名职业记者,无论面前坐着什么人,都要不卑不亢,展现尊重和平等。

第二节 营造融洽的访问气氛

一、访问中的“取”与“予”

访问实质上是一种认识客观事物的活动。贯穿于这种认识活动的主要矛盾是认识主体(即记者)和认识客体(即事实或受访者)之间的认识与被认识,即“取”和“予”的矛盾。

记者访向的目的性很强。记者同受访者的交往不是一般的人际交往,也不是闲话家常,而是为新闻报道“获取材料”。

记者希望受访者能够积极配合自己完成采访任务,尽可能提供翔实的新闻事实材料或信息,最好是能提供独家的材料,并且还希望对方善于表达。

在记者看来,这种配合是有充分理由的:媒体是为公众利益服务的,知情人士为媒体提供信息、配合媒体工作是理所当然的。但是对于受访者而言,他们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对采访采取回避、搪塞等不配合态度,这使得记者不能充分获得所需信息甚至空手而归。

受访者希望记者的提问简明具体,符合自己的思路,表述清楚,无歧义。受访者通常都会关心记者得到他所提供的事实情况以后会干些什么,会产生怎样的后果。尤其是对负面材料的调查,受访者一般顾虑会更大一些。

所以记者同受访者需要处理好的一种关系就是“取”与“予”的关系。

要知道,记者不是一般的人,而是被组织在一定的新闻机构之中,担负着向广大受众传播新闻信息、报道事实真相这样特定任务的人。被认识的对象也不是一般的人或事,而是新近发生的有新闻价值与传播意义的那些人和事。记者为了完成采访任务,获取尽可能多的真实信息,获取材料时往往是急迫的、充满渴望的。

受访者没有必须接受或积极配合记者采访的义务。受访者接受采访,无偿提供材料和信息是需要付出成本的,如时间成本。实践表明,一些批评性或揭露性报道,尤其是一些报道歪曲了受访者的原意或者泄露了个人信息,会给受访者带来很多不必要的麻烦甚至风险。

记者要对自己和受访者之间“取”和“予”关系作辩证分析,要正确认识采访活动中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的特殊性。在这样的矛盾中记者要争取主动,妥善解决矛盾。正如中国古代格言所说:“将欲取之,必先予之。”

首先,关于访问的主题、范围或者记者的大体思路、想法,记者可以提前和受访者沟通,再进行正式的访问。

其次,记者在采访中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