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录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朝花夕拾! > 第1章 鲁迅小传

第1章 鲁迅小传

没有了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鲁迅姓周,原名樟寿,字豫才,1898年到南京求学时改名树人;“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短篇小说《狂人日记》时开始使用的笔名。

1881年9月25日,鲁迅出生于浙江绍兴府会稽县的一个士大夫家庭。六岁时,他在家族内的私塾师从叔祖父周兆蓝读书1892年,又进入全城著名的三味书屋从塾师寿镜吾读了四五年书,由于,天资聪颖、勤奋好学以及家长和塾师的严格培养,他在幼年和少年时期打下了坚实的国学基础。少年时期,家庭中发生的两大变故,对他的性格形成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其一,1893年秋正在做着经纶的祖父周介孚,因科场案入狱。鲁迅随母亲到亲戚家避难,竟遭到前所未有的冷遇和嘲笑,其二,不久,父亲周伯宜又患了重病,作为长子的他,几乎每天,都要出入当铺和药店,虽然延请的都是当地的名医,付的诊金也很高,但父亲的病却日重一日,最终在1896年秋天亡故了。世人前恭后倨的态度刺伤了鲁迅那颗自尊而敏感的心灵,“有谁从小康之家而坠入困顿的吗?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到世人的真面目。”这是他后来在呐喊自序里说所说的话,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心灵的余痛,可以得知他少年时以深切体验到中国封建理论文化及其所塑造的人格的虚伪和冷酷。父亲因医治无效而病故的这件事,又使少年鲁迅切身感受到中国传统医学的落后。当时思想敏锐的中国知识分子已经从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中看到中国文化的落后,而少年鲁迅对中国文化的失望,除了因看到那些对外战争的失败。更多来自于他当时刻骨铭心的切身体验。

怀有救国,救民壮志的少年鲁迅,不愿再走科举应试的所谓“正路”,也不愿去学做幕友或商人,他不顾人们的奚落,决心“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通过学习西方先进文化以探求强国新民之路。1898年五月,它带上母亲为他筹集的八元川资,去南京考入了可以“学洋务”的江南水师学堂。因对学堂的管理和教学感到失望翌年2月又考入也设在南京的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1902年初,鲁迅于矿务铁路学堂毕业后被官费保送到日本留学。他首先进入日本东京的弘文学院学习日语和其他基础课程,。他一面学习,一面热情的探求着救国之路。1903年,在写给同学兼好友许寿裳的《自题小像》诗中表达了他献身民族复兴事业的志愿:“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戊戌变法失败后,维新派和革命派都在日本展开活动,鲁迅赞成革命派的主张,并经常参与他们的一些活动,他反对维新派的保皇立场,但对梁启超提出的必须改变中国国民愚昧落后精神状态的新民说,咋给予高度重视。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没有了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