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录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类型 >写给抑郁患者的情书 > 第四章 提供价值 减少情绪的输出

第四章 提供价值 减少情绪的输出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太远,就是贴得太近,这也是小学生的纪律很难管理的重要原因。

所以我们需要帮助他们树立边界意识,比如在操场上用原点画出每个学生站的地方,让他们寻点确定自己的位置,这样子,大家彼此的边界就非常的明晰,彼此之间吵闹争执的现象就明显减少了。

而成年人的情绪,其实也是有“边界”的,适当的情绪输出,能够拉近人们之间的距离,给人打开心扉、相互接纳的感觉,但是过分的情绪输出,就侵犯了对方的“边界”,成为了一种“精神攻击”,就像是小学生在站队的时候彼此打闹一般,会让两个人的关系和秩序变得一塌糊涂。

成年人的情绪输出,一定是一种价值的交换,将情绪附着到具体的事情上,在彼此的情绪边界许可范围内进行交流,能够很快建立起良好、积极的链接。这种有限度的、指向性的、合理的情绪交流循环,能够迅速拉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让彼此感觉被认同、形成稳固的情绪关系。

比如大多书时候,我们都喜欢在工作中去吐槽,有时是吐槽某个共同的领导,或者吐槽某项具体的任务。朋友间相互的吐槽和倾诉,能够极大地缓解工作的压力,消除孤独感,也能增加彼此间的认同感,从而建立亲近的人际关系。

但是如果吐槽变成单方面的,倾诉变成指向性的,那这就不再是交流,而是输出,就像是从彼此讨论的学习氛围变成了教师上课的课堂环境,朋友之间的融洽平等的关系就变成了阶级关系,情感链接的循环就变成了单向的流动,久而久之,势必造成一方情绪力量的枯竭。

失去情绪力量支撑,压迫感就会接踵而至,原本能够互相缓解的情绪问题,就变成了单向的情感压力。沉闷、窒息,就像是玩俄罗斯方块游戏的时候,新来的灰色方块不仅无法消除已有的方块,反而会加重客观存在的情绪负担,久而久之,必然令人不堪重负。

其实人与人的交往,就是要学习“如何说话”。说话是一门艺术,有着众多的技巧,也需要我们用大量的时间去摸索和研习。如果一定要用最简单的话语进行总结,我们可以大致上这么去概括:

沟通是写小说,倾诉是写日记,说教是写论文。

用这样的比喻,或许更加好理解。

大家都喜欢看小说,因为我们可以以局外人的身份,轻轻松松地去看故事,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随时随地将自己代入,也可以任由自己的想法自由自在地让自己跳出,阅读小说就是这样一种愉悦的体现,就像是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写的那样——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得是个自由的人。

而日记则是非常私密、主观性特别强的文体。日记大多都是以“我”这样的第一人称开头,将所有的事物和情绪聚焦到作者身上,外界的一切都变成了客观的陪衬,只关注主体的感受和好恶,这就会给人一种非常极端、非常孤僻还有非常片面的感觉,就像是一口深井一般,需要极大的勇气,才能让人冒着窒息感潜下去,大多数人,会直接远离。

论文,则基本告别了普通人日常所需要的范畴了。论文大多数都是用非常晦涩的语言来描述一个常人难以理解的观点,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阅读学术论文的感觉,就是云里雾里、不知所云还有筋疲力尽。在沟通中,对人进行说教,就仿佛是给他人阅读一篇论文一般。即便是对方出于礼貌地去倾听,那也是心不在焉,神游窗外,对普通人来说,这样沟通方式,就是一种酷刑,就像沉闷的大学学术课堂一般,令人只想赶紧逃离。

在日常沟通中,我们最需要提供的,其实是情绪价值。因为学知识,大家可以去看视频;朋友间,大家也不需要互相深挖内心。聊天沟通的时候,我们只需要像阅读一本小说一样,轻松愉悦、轻描淡写地去了解一下事情的过程和结果,不需要去感受事情对自己的影响和启发,也不用去深挖当事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