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录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类型 >剧透历史从八件有趣文物开始 > 78. 第七十八章 二更

78. 第七十八章 二更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那是1793年,十八世纪末,西方已经响起了机械轰鸣声。

乾隆对于英国使团没有给予高度重视,欧洲的那一套自然科学仍被视为奇巧淫技。

他讲出了著名傲慢之言“□□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这话错了吗?

从清王朝的乾隆视角,他看到的粮食产量比明朝总体增大一倍,看到的是国库的白银盈余有七千多万两,但看不见农耕文明必然盛极而衰。

东北是中国最早栽培大豆的地方之一,那里也是清朝的龙兴之地。

清初实行对东北的移民开垦政策,大豆作为主要农作物之一在东北广泛种植。

肥沃的黑土地所产的东北大豆,从品质到数量都超过了关内大豆。

清末,西方列强以坚船利炮强行迫使清朝开放门户。本土农作物也被迫卷入了殖民贸易体系中。

同治八年,清政府不得不取消了大豆禁止向外国运输的禁令。

此刻开始,自古以来的中国主要农作物之一大豆,流向世界市场。

与棕榈油相似,大豆可以炼油,也就能用于工业产业比如照明材料、生产肥皂等等。

同时,大豆也能制作成为豆饼饲养家畜,而豆油成为西方人厨房里的常见食物。

反观清末中国,普通人家能顿顿食物用油烹饪吗?

答案是不能。

十九世纪末,中国榨油业仍处于手工作坊为主体的经营模式。

从手工到机器的升级,却是殖民化体系下的外国资本所推动的。

与如今引入外资不同,晚清政府丧失了关税自主权。

英国与日本最先在中国建立了炼油厂。

利用中国的自然资源、极低的廉价劳工、炼制出了豆油后运往海外赚得高额差价暴利。

中国榨油业被动卷入工业化时代,悲哀地位于国际商业分工体系低层。

殖民者敲骨吸髓式的掠夺,让东北大豆成了中国被夺走的众多资源之一。

没有全球预见视野的乾隆,怎么可能想到他的那句“□□物产丰盈”最后走向那般境地。

我们能看到在大航海时代开始后,西方人不只通过武器,也是通过一场场贸易进行着战争。

白银、海贝、棕榈、大豆,这些物品在世界地图留下的流动轨迹,就是永不停止的利益争斗,残酷而血腥。

话到此处,本系列视频也进入了尾声。

最后放一张复原图,是英国哈里森在十八世纪发明的航海钟模拟图。

《剧透历史》系列从大明的牵星板模拟图开始。

十四世纪,郑和带队下西洋,凭借牵星术,确定海船的纬度位置。

不过,想要更准确地横跨大西洋、太平洋,而非仅仅沿着陆地沿海航行就行,还要加入另一个定位方式——经度。

十八世纪初,英国舰队对战法国胜利,但在返回时迷失在大海之上,最终四艘战舰全员覆没。

解决海上准确定位已经刻不容缓。

英国出台了《经度法案》,以两万英镑的天价悬赏,寻找能制作经度测量器的人才。

当时,自然科学理论已经认识到了地球的自转周期规律。

早在1530年,荷兰的天文学家杰马·弗里西斯发表了用时间来确定经度的假说理论。

通过计算两地的时差,则可知两地的经度差异,从而判断相对位置所在。

因此,缺的就是一座高稳定性的航海钟。

大海时有风高浪急,而以十八世纪的造船技术,船只摇晃不稳是常态。想让时钟在海上保持稳定很不容易。

直到1736年,钟表匠哈德森博得头筹,率先制作出了可实用的航海钟H1。

其后几十年,哈德森不断精进航海钟工艺。

在1763年,他改良出的H4航海钟精确度远超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