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桃花源记,真的存在吗?
除此之外,还有另一种解释。
陶渊明曾为桃花源记写过一首桃花源诗,二者同属于桃花宇宙,内容可互相参照。
诗中有这样一句
荒路暖交通,鸡犬互鸣吠。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
意思就是祭祀人遵循古法,衣服也没有新的款式,跟古人一样。
所以桃花源记中的奚如外人,可能指的就是穿衣风格,如同世外之人一般。
在东晋朝内并不常见。
至于这六百年里,近亲结婚为什么没有生出来弱智啊?
你说有没有一种可能,陶渊明他没有学过生物,所以他不知道近亲生育的危害呢?
针对这个问题,二零一一年有个天涯网友给出了另一种更加有趣的解释。
他说:
“每隔一段时间都会有外人不闯入桃花源,渔人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
为什么村民那么热情,每家每户都要请他吃饭呢?
很有可能他们是想找渔人借种繁衍后代。”
当然这种说法只是有趣。相比较鬼故事的版本也并没有很高明,因为这里面存在一个悖论。
如果村民不知道近亲结婚的危害,那么他们就不必找外人借种,是吧,肥水不流外人田嘛。
但如果村民知道近亲结婚的危害,那就更不可能找别人借走了,因为家家户户都借种生下来的孩子,彼此不还是近亲吗?
结果整个故事就因为一个人爽了,留下了一窝傻子。
我觉得这就很离谱。所以我认为这个问题最好的解释就是陶渊明压根就没想那么多。
不管是鬼故事还是近亲结婚,全部都是营销号的过度理解和一项情愿罢了。
为什么要写刘子骥呢?
这个问题其实与我们今天视频的主题无关,只是我从小读书的时候就十分好奇,刘子骥到底是谁?
陶渊明写他的目的是什么?
是为了证明桃花源存在,但没人能够找到?
还是想说,桃花源其实是世人虚构的。
本来我早已经忘了这个人,但是在查资料的时候,又顺手查了一下,还真有点小小的收获,所以就耽误大家一点点时间。
我多写亿点,感兴趣的可以往下看。
那我们前面说了,桃花源记,其实最早出现于陶渊明的搜神后记卷一第五篇。
而我们后来语文书中读到的桃花源记,则摘选于陶渊明集这两个版本的内容大致相同,只是有两处较为明显的改动。
第一,搜人后记里其实提到了渔人和太守的名字,前者叫黄道真,后者叫刘钘(xing一声)太守。按照愚人的标记,没有找到桃花源后,这个故事就结束了。
第二,陶渊明集中太守和渔人的名字被删除后,文章末尾又多加了一句,南阳刘子骥巴拉巴拉巴拉巴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民国国学大师陈曾做过研究,这两个版本都是出自于陶渊明之手。
只不过前者属于完成作品,在陶渊明晚年后,又将其进行了修改,这才形成了现在语文书中大家所看见的版本。
那这么改的意义是什么呢?
比较可信的解释是为了增加故事的真实性啊,你没有听错,桃花源记并不是什么纪实文学,而更像是一篇虚构的小说。
虽然魏晋时期还没有小说的概念,但桃花源记和苏神后稷以出具小说之形态。
如果你对这句话有疑惑,可以去看一看鲁迅的文章,六朝小说和唐代传奇雯有怎样的区别。也许他能够帮你解读。
那么据记载,刘子骥在东晋历史中是真实存在的,与陶渊明为同时代人,是东晋时期著名的旅游人。而陶渊明作为著名的生活人,二人有过交流,也不是完全没有可能。
因为刘子骥在陶渊明的书中,曾经多次出现信书演义,传中提到刘子骥的结局是寿终正寝与陶渊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