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录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类型 >晚清风云的三位悲情皇帝 > 第30章 苦断科案憾垂泪

第30章 苦断科案憾垂泪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科场,字面意思就是举行科举考试的场地、场所。科场案,无非也就是判定科场舞弊行为的案件。

咸丰年间,发生过清代最大的舞弊的科场案。关于作弊,无论在什么时代,其实都是屡见不鲜的,现代社会更是层出不穷。当然,朝代不一样,严惩的力度当然也是有区别的。为什么说咸丰年间那个案件最大?影响至深呢?

这要从舞弊案件涉及的一品官员柏葰说起。一品官员,相当于现在的副国级干部,有的时候甚至可以说相当于正国级干部。因为一场科考,处置一位一品官员,力度可谓相当大。不管是顺治爷时期的丁西科场案,还是康熙爷年间的辛卯科场案,都赶不上咸丰帝的戊午科场案。

这场科考舞弊案,发生在咸丰八年。顺天府举办乡试。所谓乡试,是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而且各省的主考官由皇帝钦定,可谓规格不低。这次乡试,咸丰帝特派文渊阁大学士柏葰为主考官。

据《清史稿》记载,这个柏葰是“素持正”,“勤慎无咎”。也就是说柏葰两袖清风、十分正派,那么科举考试大概也没有什么问题了,最起码不会出现徇私舞弊的现象。

意料之外的事,往往就埋藏着隐患。这次乡试还真出了问题,而且出的是舞弊的严重问题。

顺天乡试发榜后,有一个叫平龄的旗人,中举了第七名。这个平龄平时就爱唱个戏,对曲调很有天赋,常在戏院登台演出,也就是大家口中的“戏子”,论唱戏的功夫,还算是个人物。但是,他肚子里有多少墨水,大家都是一清二楚的。所以,平龄突然成了黑马,这让大家怎样都不能相信。因此,平龄中举第七名的消息,在当时引起轩然大波。

“一个戏子能拿第七名?”“平龄肯定贿赂考官,他能拿个第七,打死我也不相信”……平龄这次成了大家炮轰的对象,也成为关注焦点。

还有一个叫罗鸿祀的考生,最后复查试卷,错别字达到三百字,最后也能上榜,这的确玷污了乡试。

咸丰帝得知这个消息后,十分惊讶,也十分生气,立刻派人严查此事。复查当中,不只是平龄和罗鸿祀,中举的五十多人,试卷都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鉴于事情严重,负责查办舞弊案件的官员实情禀报咸丰帝。

咸丰帝听了之后,拍案大怒,“此案不管涉及何人,一并讯究”。为了查清事实,咸丰帝专门把柏葰革职,革去中举人员,听后审理。

据史料记载,柏葰其实真是老糊涂了,确实收了许多人送垫的敬银。严格来说,送垫敬银并不能算是贿赂,而是当时一种陋规。柏葰身为主考官,出现这种舞弊严重的事情,自然是难辞其咎。更何况他牵扯到了其中,并且收了钱,就看咸丰帝怎么处理他了。

“朕何以想到柏葰会出现如此拙行。柏葰是两朝元老,身为一品官员,出现这项的错误,按照大清规定应当即刻斩首。可朕何以下的去手?可不处置柏葰,今后舞弊案件定会层出不穷,助长不良风气。”咸丰帝在屋里踱来踱去,思忖着如何处置这件事情。

其实,到了最后,咸丰帝还是牺牲了柏葰,上演了一场“杀鸡给猴看”的剧目,据说效果还是达到了预期目的。

通过这场科场舞弊的案件,能够十分清晰地看出古代君王对吏治腐败贪污的坚决态度。其实,作为一朝君王,他自然知道“水至清则无鱼”的鲜明道理,所以有时候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触及到了极点,定会采取措施,不然肯定波及很深,效仿很多。

百姓虽然没处在宫中,但是他们十分关注宫中之事,十分恳切自己身边多几个青天大老爷替自己做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古代统治者如何整治腐败,惩治贪官,不仅可以避免惰习成风,更能得民心得天下。

我们的主角咸丰帝,这次忍痛杀一品大员柏葰,可以说是清朝最后一次以重典刷新吏治的行为。自己继位这么长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