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我们祖孙三代出生时的社会环境(2)
1975年2月4日当时全国最大的水电站——刘家峡水电站建成; 7月1日新中国第一条电气化铁路——宝成铁路(宝鸡至成都)电气化工程建成通车,全长676公里;11月26日我国成功发射一颗返回式遥感人造地球卫星,成为继美、苏之后第三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本年度国民经济状况:工农业总产值4467亿元,比上年增长11.9%。其中,工业总产值3124亿元,比上年增长15.1%;农业总产值1343亿元,比上年增长4.6%(以上按1970年不变价格计算)。工农业产品产量:粮食,2.8452亿吨,比上年增长3.4%;棉花,238.1万吨,比上年下降3.3%;油料,452.1万吨,比上年增长2.4%;钢,2390万吨,比上年增长13.2%;原煤,4.82亿吨,比上年增长16.7%;原油,7706万吨,比上年增长16.7%;发电量,1958亿度,比上年增长16%。基建投资总额409.32亿元,比上年增长17.7%。铁路货运量88955万吨,比上年增长12.9%。进出口贸易总额290.4亿元,比上年下降0.6%。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271.1亿元,比上年增长9.2%。国家财政总收入815.6亿元,总支出820.9亿元,赤字5.3亿元。
那一年的上半年襄樊市(现在改称襄阳市,时为县级市,隶属襄阳行署)从科技人才引进入手,大胆突破束缚,创新务实举措,探索科技人才引进办法,拉开了新中国襄阳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科技人才引进大幕;七月穿过襄阳的焦枝铁路正式运营;八月发生特大洪水;那一年还重修了革命烈士陵园……
我们的老宅位于当时的襄樊市红旗公社麻鞋湾居民委员会六组,在曾家巷口,门牌号中山前街253号,属于樊城的老城区,离汉江直线距离不足五十米。我们的老宅是坐西朝东,那一栋老墙就是西墙,整栋墙有十几米长,只开了一扇窗户。西墙外面就是曾家巷,巷子很窄只能容两辆自行车通过。
东墙和西墙基本上是平行的,东西两墙之间大概有五六米宽,东墙有一个大门和两扇窗户(修建的年代比西墙晚许多),门外是只容两人侧身而过的无名小巷,门口有一块大约一米长五十厘米宽二十厘米厚的大青石,对门是一户姓王的人家。东西两墙中间被隔成了三间,一间厨房兼客厅(我们家还砌了一个土灶台在门后面,烟囱升到屋顶上,一个大水缸挨着灶台),一间小卧室(相当于现在的儿童房),一间大卧室(相当于现在的主卧)。北墙和一户姓董的人家共有,南墙是和小姑家共有。我们家当时屋顶还是小黑瓦,中间一个横梁,两边陡坡顺下来。
在无名小巷两侧的小平房里住了七户人家,南侧巷口是房管所的小三层住了三户人家,巷外是中山前街,这条街是和汉江平行的;北侧有一排公厕和粪坑,女厕向内,男厕对外,男厕外面就是转了一个歪的曾家巷了(公厕不光是我们这个小院十户人家用,还有附近其他几十户人家也只有用这个公厕);曾家巷向北走一百米左右就是中山后街。中山前后街是樊城主要街道,比较宽敞至少能并排行驶一辆小轿车和两辆自行车。中山前街向南二三十米就是汉江的河堤,这二三十米也是盖了房子有人住的,从我们的巷口沿着前街走不到五十米就是以前的官码头,通过官码头留得口子可以走到汉江边。中山前后街有玻璃店、中药铺、国营百货商店、日杂店、口腔医院和肉联厂门市部等等许多门店,属于樊城的商业中心。国营菜市场在连接前后街的定中街上(定中街和下江边的口子是连着),居委会就在菜市场斜对面,粮店在稍微远一点的解放路上。樊城区著名的九街十八巷大部分都在我们的老宅不远处(九街十八巷分别是——九街:十字街、教门街、 大同街、磁器街、中山前街、中山后街、铁匠街、丰乐街、机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