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第一百四十三章
夷北军这边已经按照何殊旨意布置好后, 京中这才收到从快马送上京的急奏,不仅引起朝堂的高度重视,听说消息的京中百姓也对此议论纷纷。
朝堂上的大臣们各抒己见, 有人提议要遣使者议和,有的主战, 提议要从其他地方调兵增援, 为夷北军增加武器等装备, 要求夷北军务必要将蛮族联军阻挡在边境外等。
看着主和与主战的双方在朝堂上吵得不可开交, 正宁帝再次深感庆幸, 要不是他有太子,肯定会被这群家伙成事不足,败有事有余的家伙给带沟里。
可是太子的谋划事关机密, 在结局未定之前,都不宜对外透露, 正宁帝也就不好多说什么,只能摆出一副忧忡忡的样子,任由这些大臣各种发挥, 再逐一驳回。
时间久了,发现皇上除了按例下旨,说些要求夷北军上下要全力备战, 将敌人阻于大安边境外的套话外, 一副不急不躁,仿佛稳坐钓鱼台的淡定态度,不禁感到费解。
虽然近几年没怎么与草原蛮族发生战事,但是大安因为深受其害, 对草原蛮族的贪婪与残暴, 都印象深刻。
所以在听说这次是由草原深处的几大王庭, 组织近五十万的联军,打算合力入侵大安,有些大臣首先想到的就是议和。
他们认为可以要钱给钱、要物给物,助那些草原蛮族渡过难关,比被近五十万骑兵攻入大安,所造成的损失小。
那些人没敢直说的是,还可以要人给人,反正皇上的公主多,其中有两位将要及笄,将要到适婚之龄。
不过即便他们没有直说,皇上对他们那些提出议和的大臣,直接表现出十分不满的态度。
“按说现在的朝堂已经被我们整顿得差不多了啊,怎么还有那么多的可憎之人呢?”
继瑞王之后,又被庆王他们给带走一批人,朝堂上按说已经少了许多从前表现得十分活跃,给他添堵的人。
他之前还在感慨,还是太子有办法,兵不血刃地肃清掉一大批人,让朝堂变得清静了许多。
事实证明,那只是他的错觉而已,一旦遇上这种大事,跳出来的人依旧很多,那些心思算计依旧让人感到可憎。
何殊对于这种状况早就有预料,因为朝堂是大安最顶尖的名利场,永远不缺那种醉心于名利之人。
每逢朝廷遇上这种大事时,就是那些人从中发现机会,试图从中争取到一些什么的机会。
换掉一批,上来另外一批,一时还能安分,不可能所有人都会一直安分。
她能做的只能是尽量让那些换上来的,保持相对较为清白的身份背景,确定他们都是能做事,愿意做事的,比离开的那些正事干不好,还总爱找机会蹦跶的人强些。
“不过是各有所图而已,父皇还没适应吗?反正以我们现在的实力,完全可以让他们的一切图谋都成空,不用被迫听从他们的建议。”
想到先帝在时,好像经常出现先帝被迫依从朝臣建议的事,正宁帝的心情才好转。
“适应归适应,就是觉得那些人太过烦人,朕都不想搭理他们,结果他们却愈发的来劲,朝堂上不驳了他们的奏请,还要在下朝后追过来。”
何殊笑着安抚道,“父皇再耐着性子坚持几天吧,等到边关那边的好消息传回京里,那些人自会消停。”
不过还没等边关传回好消息,朝堂上就发生一件大事,迅速转移了朝堂上许多大臣们的注意力,让正宁帝的耳根子清静许多。
这就是翰林院大学士高崇礼主动奏请致仕一事,虽然早就生出急流退的想法,但他一直想要给自己留下一个更为体面退场。
所以他一直等到将自己负责主持的一些重要任务,例如需要修撰的书,以及皇上分配的那些被篡改的典籍,都完成后,才毫无预兆的突然主动提出要告老还乡。
依高崇礼的年龄,完全还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