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二章 朝堂
一个大臣立刻反驳道:“袁大人,一个城镇的建立,繁荣,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何况人烟稀少之地注定是沟壑纵横,树木丛生,若非是条件特别艰苦,又怎么可能渺无人烟呢?若是在这等地方建设一座新的城池,砖石木材泥土,城镇布局规划,重新录入人口,要耗费多少人力,物力?还要耗费多少银子?国库又怎么能支持得住?您是户部尚书,自然应该明白这个道理。”
能够给予流民一处容身之所,安安稳稳地生活,自然比盲目地四处流离要好得多。
但朝堂上官员的一句话,有时候能够左右整个天下的大势,还有许多百姓的身家性命。所以在做出决定的时候,不可轻率,要谨慎。
袁唯点点头,表示赞同。
“大人所言极是。但是自来开荒者都是艰苦的,必须做出牺牲的,所以才会有前人种树后人乘凉的说法。这座城池一旦修建完成,不但可以容纳流民,避免对其他城镇造成过于沉重的压力,百姓们可以种植粮食,完成自给自足。能够完成这个目标,耗费一些银子,也是值得的。”
一位大臣十分认真
地道:“袁大人,您这‘一些银子’说得可是太过轻描淡写了。您说百姓们可以种植粮食,完成自给自足,可您是否知道,从开荒,到治理耕地到种出粮食,需要多长时间?”
“首先需要选择适宜的地块进行平整,所谓适宜,便是有利于灌溉排水,防风固沙。土地平整好之后,要进行熟土回填,以满足农田耕作。本官料想,至少需要五到十年的时间。”
袁唯沉吟着说道。
那位大臣道:“那么这五到十年的时间里,迁移至那一处的百姓们的生活还是得依靠朝廷的供给。”
袁唯想了想,道:“是。这段时间,百姓们只是付出劳动,而没有粮食的产出。”
那位大臣继续追问:“之后,粮食的产出能有多少?”
袁唯并不打诳语,老老实实地说道:“粮食的收获,不同气候,不同地区,产量不尽相同,还需要细细地摸索,实践。但是,新建设一座城镇,专门用以收留无家可归的百姓,自力更生,自给自足。整个天下,只要愿意落户于此的人,都可以这座城池为家。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陛
下的仁慈宽厚遍及天下。”
袁唯口中说的话,正是永乐皇帝心中所想的。
只有善待百姓,赢得人心,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这是他实实在在的功绩,将来史书之上,会留下他仁爱之君的贤德美名。
永乐皇帝端坐在龙椅,高高在上地审视着他的臣子。
他出声打断臣子们的讨论,声音低沉地道:“赈灾和处理流民事宜,内阁拟明旨发下,并送达金陵城各处衙门和灾区附近各处城镇的官府。令各城太守做好准备,积极应对。至于修建新城和其他奏折,交由内阁决议,批复,退朝。”
说完,永乐皇帝站起身来,拂袖而去,他向来强势,大臣们谁也不敢多说些什么。
户部尚书袁唯开口道:“既然陛下有令,让内阁决议,批复,同僚们,我们便别再耽搁了。”
一位大人压低声音问道:“陛下是不是身体不适啊?袁大人,您可是天子近臣,有情况,可不要藏着掖着。”
永乐皇帝和徐皇后共育有三子,分别是太子朱高炽,汉王朱高煦,赵王朱高燧。
太子生性端重仁厚,他因为体胖而行动迟缓,所以永乐皇帝对
他并不太喜欢。汉王和赵王的野心日渐蓬勃,明面上虽然不敢放肆,但是暗地里却不断地给太子制造麻烦。
永乐皇帝如今春秋正盛,但人的寿数,是谁也无法预料到的事情。万一他有个三长两短的,以太子目前的势力,能不能顺利地坐上龙椅,稳稳地把持住朝政,还不好说。
袁唯面色一沉,冷声道:“为人臣子,只需做事勤恳,忠于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