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一顶葵花(上)
魔到处鼓吹:“我们家盖新房了!我们家盖新房了!”
魔这样一吹,大家都知道心的家里,添置了新屋。
从此,心的父亲,在村里有头有脸了。
大伙儿都愿意前来心的家里坐坐,聊聊家常。因为心的母亲也是一位热情好客的贤妻良母。
凡是到心的家里来的客人,心的母亲都要为他们打上一个“汤碗”。
家里有面条就煮一碗面,切点瘦肉丝丝加在里面;家里有鸡蛋,就打一碗鸡蛋,加些韭菜在里面;家里有土豆淀粉,就煎一些蛋皮子,煮碗蛋皮子端给人家。
等等这些,是未到正餐时间的一点点心而已,我们当地叫它为打“汤碗”。
心的父亲也是个常年在外面跑的人,当然也很支持其妻子这样做。
心的父亲常常在外给人看病行医,挣点生活费,挑些米面回来。
记得有一年,心的父亲在云阳渠马的一个餐馆里收了一些猪皮子,带回来,一匹一匹地烧,难度特大,因为干猪皮子是卷成筒的。
烧之前,先要用水浸泡一段时间,待软和后,摊开,夹些炭火在上面,再用吹火筒吹,烧得猪皮子发出“砰砰”的声音。
待烧焦至皮子变黄,当然要洗出来才看得到皮子是否变黄。
洗干净后,再切成一截一截的,掺清水,火炖,炖好后,舀起来,咬它,糯巴巴的,有的有点香,有的微臭,但都不影响食欲。
有的听说,心的家里有干猪皮子,他们从来没有见识过,于是老远跑来,感受一下烧干猪皮子、吃干猪皮子的过程。
有的纯粹是奔着美食来的,有的还是想前来看看心的家里境况到底如何。
总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目的,带着不同目的,去做不同的事,收到的结果自然不同。
有一个姓吴的,他要跟着姓杨的瓦匠师傅学做瓦。
瓦匠师傅有一个要求,那就是去找一个场地做瓦,一是要场地宽,二是要泥色好。
他们几个人一路到处找,这天就找到了心的家里这边。
杨瓦匠师傅说:“这里好!这里场地宽,而且向阳,白天日晒时间长,有助于晾晒瓦胚子。”
然后经过大家商议,一致决定,就在心的家里开“瓦厂”。
这次姓吴的徒弟做瓦,不是纯粹的练手艺,而是正儿八经的上战场。
这批瓦做出来,就要弄上房顶的,因为是一家姓石的邀请他们来做瓦的。
姓石的对心的父亲说:“那在这里做瓦,给你们家里增添了不少麻烦哦!”
心的父亲对姓石的说:“这又算个莫子麻烦嘛!又不要我们做瓦,各人是你们请的师傅做瓦。”
姓石的和心的父亲是老表关系,于是心可以称呼他为表叔。
心的表叔说:“做瓦是师傅的事,弄饭是我们自己的事,偶尔麻烦你们帮忙烧一下开水哈!”
心的父亲爽快地答应:“那你给我们家的上交款给了!”
“上交款”即为“土地税”,那些年使用土地是要交税的,现在退耕还林,不但不交税,国家还倒贴。
心的表叔说:“那要得!只要你给师傅们烧开水就行!”
真到了缴纳土地税那天,心的父亲是第一个去交款的。
曾还遭人嫉恨过:“家里一般般,交上交款还积极!”
心的父亲反驳说:“你不交得不得行?”
弄得那人哑口无言。
村头还表扬了心的父亲:“你们要想这个人学习,你看他家里并不富裕,但是每年的上交款不用我们去催,积极配合村委的工作,就是支持国家的政策。”
当时,心的父亲是和心的表叔开玩笑的。
说说笑笑,生活没烦恼。
既然答应了人家,就得支持人家开展工作。心他们一家人都帮着收拾场地,上午打扫,下午就可以开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