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姚舞的苦恼
看着宋琦铿锵有力的落笔,银钩铁书的方正字迹,芙蓉感受到他心中百年的沉稳与恬静。用笔在心,心正笔正。
看着两支毛笔在宋琦手中行云流水般地飞舞,一列列异常工整的字迹,跃然纸面。姚舞看得心潮澎湃,脸也慢慢地红了。
写字的宋琦,点头示意二人停手,但二人看他写字看得入神,没有会意。宋琦只得开口:“墨够了,你们歇会儿吧。”
二人旋即住手,芙蓉没动,姚舞则小心奕奕地绕到宋琦右边安静地看着宋琦的左右手。
很快,墨见底了,宋琦的左手在纸张的左侧写出最后一竖行的最后六个字“君子贵其全也”。
宋琦停手,将笔置于山枕两侧。双手交握,搓搓手心,揉揉手腕,站起来活动一下身体。
“太完美了。”姚舞打破了沉默。小嘴小心地吹着未干的墨迹。
“添个水能把你累得脸都红了?”宋琦这时才注意到姚舞红苹果脸。
姚舞目不转睛盯着《劝学》“上篇”,仿佛闭下眼就会飞了一样。迟疑片刻回答:“精神焕发。精神焕发。”
“刚才怕分你神没问,语文书里的《劝学》没这么多字,这多出来的,不会也是你在……咳……睡觉的时候梦到的?”
“这个不用。课文里《劝学》的是节选。有标注。”
“啊,没注意。早知道这么多字,我就换一篇了。”芙蓉歉意地从宋琦的手看向那张若施粉的脸,发现了一双含情的眼。
“你怎么做到的?”芙蓉问。
两人认识不到两天,在一起不到一天,同样的问题芙蓉已问过数次。
“勤练,苦练,醒着练,睡着了还练。时间一长,就成了。”宋琦答。
“那你怎么知道我会点荀子的《劝学》?”芙蓉又问。
“我不知道啊。”宋琦看看桌上的两张纸,揣摩着芙蓉的疑惑。“你是不是觉得我把文章这么精准的掐断后无缝衔接,不可能是仓促之为?”
“嗯。”芙蓉捧纸到面前,若隐若现的墨香悄悄袭来。
“这个简单。”宋琦答。
“……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姚舞在低声诵读。
“《劝学》全篇1622字,加上题目‘劝学’和作者‘荀子’4个字,共计1626个字。”宋琦继续讲释,“我拿的8开纸长是370毫米,宽260毫米。‘印’上长、宽各1厘米的格子后,一列是36格,一行有25格。一页就是900个字。1626减去900等于726,所以你手里这张纸我从第726个字‘礼者,法之大分’中的‘者’字开始就不会错了。”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姚舞还在低声念诵,“这段课文里没有!”
“课文里的是节选,宋琦刚说了,你咋没听见?”芙蓉侧头看向姚舞。
“姚舞,你断错句了。”宋琦开始洗笔了,“一会儿我换笔加上句读。”
“标点符号发明太晚了。古文原本都没有。是吧?”姚舞问。
“古代有句读,句读就类似现在的标点符号,但也只用于私塾先生教授学生时。学生水平一旦提高一点儿,就不需要句读也能通读文章。这就是我们看到的文章都没有断句的原因。”
“这样啊?”芙蓉也有点儿迷惑。
“古人认为,文章有生命,有眼,有气,文气一断,文意就僵了,文章也就死了。”宋琦换了笔洗的水,又开始洗笔。“古人看文章靠句尾的虚词断句;看骈文靠对仗断句;看诗词格律靠韵脚和曲谱断句。所以古人压根就不需要标点符号。”
“这也太难了吧?得有多聪明,才能当读书人。”姚舞直挠头。
“门槛太高是古代文化普及率不高的原因之一。”宋琦总结后,换了话题。道:“刚才毛笔课还没下课呢。接着讲,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