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前朝旧事
天宝三六八年秋,一缕阴云遮蔽了月光,街巷上空空荡荡,不知从何处漏下的一缕光,照在了草丛间的枯叶堆上,蟋蟀时断时续地鸣叫着。
长安城内灯火通明,皇帝李淼驾崩,谥号“文”。这位青年皇帝因划船落水而不慎遇难,走得匆忙,甚至没有留下一句遗嘱。
群臣关于帝位继承人的问题吵得不可开交,朝堂之上一时唾沫横飞,口水飞溅,犹如菜市场一般,好不热闹。
按大唐规矩,文官列于朝堂左侧,武官居右。每逢文官们争吵起来,武官们一时插不上嘴,纷纷抱臂在一旁闲看着这群文弱书生如何脱鞋丢掷的、笏板打人的,倒也实属罕见之景。
朝堂上,珠帘后的长公主李瑶姬抿了口茶,对身后侍女低声吩咐了几句,不一会儿,晋王李承舜掀开帘子进来了。
“可争出个结果来了?”李瑶姬瞥了一眼李承舜,语气慢慢悠悠的。
“李淼年纪这么轻,膝下无子,也无手足兄弟,群臣认为应当首先从德才兼备的诸亲王中遴选帝位继承者。”李承舜停顿了一下,又皱眉道,“宁王李均尧的呼声很高,以礼部的叶子修为首,文官中有半数都支持他。”
“叶子修?那不过是个仗着他祖上的封荫耍威风的毛头小子,胆敢在朝堂上打嘴仗,你回头去找他说两句,叫他乖乖闭上嘴。”
“这
小子尽知天文地理,也有些胆色,不是一般的世家弟子,连他父亲都磨不平他的脾气。”李承舜应道。
“陇右道战况如何了?”
李承舜没想到长公主会突然问起西北战事来,斟酌了一阵,避重就轻地说道,“突厥人不过是在试探动静,只要天子驾崩的事不告破,人心安稳,自然没什么好怕的,他们骚扰几日便会自行退兵。当务之急是把新帝扶起来,国不可一日无主。”
“把叶子修调到陇右道去,派他去监军。”
“知道了。”李承舜略一拱手,便要告退,忽地又像是想起了什么,回转身问道,“长姐支持谁?”
李瑶姬瞥了眼他一眼,眼中勾起一抹冷笑:“你还真是沉不住气,龙椅就在那里,又跑不了!”
“李淼真的没有兄弟?先帝后宫中那么多妃嫔,万一突然冒出一两个来怎么办?”
“别人不了解,你我难道还不知道?李齐禹还在东宫时便不近女色。”李瑶姬讥笑道,“就连李淼这一根独苗,也是靠那种手段强行要来的,他为此恨了太后一辈子。”
“我听说龙阳之癖是会遗传的,看来李淼多半也是……”
“行了,多嘴什么!”
长公主双眉一横,李承舜立马噤声。
“天子在位时便多次和我说起,要将帝位禅让于你。”长公主镇定自若地喝了口茶,举止优雅,“他临
终前曾留下口谕,当时只有我在他身边,我说什么就是什么。”
李承舜神色惊恐,他熟知李淼绝不可能说出禅让这样的话,却丝毫不敢多言,颔首告退。
新帝遴选一事还未解决,叶子修的身影却突然从朝堂上消失了,众文官一时听不见叶侍郎铿锵有力、据理力争的声音,心中不免有些怀念,经打听,才知道叶子修迁升了。
这位新上任的安西节度使没有推脱,更没有任何异议,风风火火地往陇右道安西都护府去了。
同月,宁王李均尧领兵前往高昌,坐镇边关,抵御突厥来犯。
天宝三六八年冬,朝堂上悄然换了一种声音。群臣百官一致认为,应当顺应文帝遗愿,由晋王李承舜继承帝位。
说到底,这天下不管属于谁都一样,文武百官关注的,只是月底的饷银几时发下来。
大唐西疆,高昌城内喜气洋洋,百姓们一见到街巷上巡逻的机甲,便忍不住夸赞“唐军威武”。
宁王李均尧与国公李嗣赶在年关前联合击退来犯敌军,突厥首领阿史那叶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