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 第八十八时
用另一种变形投影镜头纠正底片上的变形,将图像恢复到正确的比例,这样就能在不改变画面纵向高度的前提下让画面在横向上变宽,同时还能不降低分辨率。这种摄影技术被称作emaScope变形宽银幕技术。
变宽摄影的诞生与电影工业本身的局限性有关。在过去,电影拍摄中通用的电影胶片是35mm的,因此画幅比例是4:3,几乎是个正方形,与电视机的比例非常接近。这一画幅的显著特征是拍摄画面往往会直接集中在演员身上,演员的情绪特征和面部表情会很明显。缺点也很明显,画幅小,导演必须动脑筋才能在里面塞下更多东西。
到20世纪50年代时,电视剧进入黄金时代,BC和ABC三大电视网占据了美国观众的注意力。电影行业备受威胁,必须给出不同于电视的视觉享受。他们想出的主意就是扩大画幅。因为人双眼视觉的自然感知范围可以达到180度,这也就意味着如果电影银幕展现的画幅越宽,视觉效果就越接近现实生活中人的真实体验。
可是电影的画面宽度是由电影拍摄技术决定的,这使得当时的制片厂必须改进电影技术。全景电影erama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被发明出来的。全景电影是用三个35mm的电影放映机同步放映,分别将画面的三分之一投影到一个巨大的弯曲银幕上,拍摄的时候也要用三台摄影机同步拍摄。这种技术能提供146度的视野,视觉效果在当时极为震撼,可是缺陷也很明显,太贵、太难推广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视觉效果会有非常明显的扭曲和拼接感,而且三联摄像机太笨重以至于导演们没法拍特写镜头。
对此,20世纪希望找到一种更便宜、更好的技术,emaScope由此得到推广。它其实不是一种全新的技术,实际上来自法国发明家亨利·克莱琴在20年代发明的一种光学摄影系统,被20世纪在50年代买回美国并加以推广,从此好莱坞正式进入了宽银幕时代。
到60年代时,20世纪不再保有自家的摄像机部门,潘纳维申这样的摄像机制造商开始取代原来的emaScope的品牌镜头,这时scope和2.35:1的画幅比例已经逐渐变成了一种行业标准的泛称。
在乔琳投身电影行业时,宽屏电影已经不一定是使用变宽镜头拍摄的了,还有可能是其他摄影技术,其中Super 35mm尤其受到90年代电视和音乐MV行业的欢迎。超35毫米其实就是35毫米大小的胶片,但是不预留传统的光学音轨,这样底片上就有更大的空间放置图像,最后在实验室中通过光学步骤将拍摄时的超35毫米格式转换为电影院能够接受的传统35毫米格式。
超35毫米跟变宽镜头比起来,最直观的优势就是便宜、方便。镜头是普通球面镜头,还省胶片,而且更灵活,因为变宽镜头相对较大,所以在一些狭小空间内拍摄就很不方便,比如《壮志凌云》里的驾驶舱镜头就只能用超35毫米拍摄。超35毫米拍摄在景深大小方面也比变宽镜头强。这些因素使得一些制作部门更倾向于选择这个。
但是,后期的光学处理过程也使得超35毫米的成像质量确实会受到影响,特别是投影在大银幕上的时候,而且后期的实验室处理过程使得导演失去了对成片画面的掌控力,因此变宽镜头仍然是很多电影导演的首选。
比尔跟导演安德森签的项目合同是仿照过去的旧合同来的,那里面写了只有300万预算,这只够用超35毫米的普通球面镜头。如果要租用更昂贵的变宽镜头,那么租赁费和耗材的费用都要重新计算。在比尔回复前,乔琳暂时还不能给导演回复。
不过,她觉得如果能控制好外景预算的话,整体上应该问题不是特别大。卢比孔河跟设备租赁公司有长期协议,《低俗文学》那时候就用的是潘纳维申的C和E系列的变宽镜头,《西德尼》从场景数和创意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