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八章 去月港
或者诗稿,去参加文会,卖画卖诗的,丈夫还牵着孩子在渡口送她。我是个弃文从商之人,什么都看得开。我倒觉得,若希孟嫁去顾家,未必就窝在深宅不下楼了,寿潜又是顾家最大的孙子,届时若顾家的生意给了寿潜这一房,阿珠定是要辅左希孟管事的,不如现在多去看看眼界。”
钱氏捣头如蒜:“那是自然,女子若太老实没见过世面,在婆家不管主内主外,都要吃亏。我们希孟可不能去吃亏。”
郑海珠端然静立,听着韩家的三位主人开诚布公的商议,十分受用。
她就喜欢他们的做派,将各样打算摆在台面上,光明磊落地分析,且都是利己不损人的,既是理智的规划,又具有领先于时代的开明。
同时,郑海珠更欣喜于机遇的提前降临。
虽然从此前与刘时敏打交道的一些细节里,她已有预感,这位公公似乎对她有些刮目相看。
以她一个前世成熟的现代女性的判断,刘时敏投来的眼神,是无关男性压迫与占有的认可。
否则,刘公公也不会对她拓宽黄浦江、在松江建立仅次于月港的公贩海关的建议,上了心。
但郑海珠未曾料到,自己这样快就获得了出差的机会。
说来,福建海边的月港,离她穿越后醒来的漳州龙溪县并不远。
可倘使没有织造太监这样的权力人物的引领,她区区一个草芥韭菜,怎么可能有机会去看到大明王朝自隆庆开关后的海上公贸活动。
……
腊月八日这天,上海县吴淞江江尾的范家浜西岸,拓宽河道的工地上,各位甲长们从亲自督工的松江府推官黄老爷手里,领到每人一两的年礼赏银,分给劳工们。
以往农闲时节,官府点齐男丁来出徭役,待遇都极差。
这一回来打宽大黄浦,不仅顿顿吃得饱,隔几天还能吃一顿肉,腊月收工时还有赏钱。
一两银子呐,可不少了,听说金山卫那边整天吹海风的军户,月俸也就这么点。
众人揣好银子,欢声笑语地将工具收捡上推车,聚集到露天灶台边饱餐一顿肉包子配腊八粥后,四散回家去。
大明王朝慢吞吞的帝国车轮,又走过了一年。
郑海珠喝完一碗御寒的姜汤,站在灶台边,望着那些远去的上海县农人们的背影,若有所思。
“郑姑娘在想什么?”
黄尊素带着官差检查完工地,踱步过来,温言问道。
“老爷,我在想,一两银子,就能让我大明的一位百姓,那么欢欣雀跃,让一户农家,还算像样地过个年。”
黄尊素微笑颔首:“是,百姓所求,本也不多。唔,不过郑姑娘,这一回修水,多谢韩二爷率先垂范、捐银又出力,松江的缙绅们才跟着掏腰包。否则,莫说今日的赏银,单说这几百人每天在江边开伙,衙门都未必拿得出饭钱。”
郑海珠却没有笑,而是眯着眼睛,轻声道:“但此刻,天寒地冻的辽东,毛将军的屯堡里,还有范裁缝的兄弟们那边,只怕找不出这许多有钱缙绅,给军士们凑吃凑喝凑饷银吧。”
身边人没有立刻回应。
郑海珠转过脸,平静地望着黄尊素道:“对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我们女子也有份。我这一阵常去范裁缝那边,看到范破虏起码缝了小二十件棉袄了,她说都是往辽东寄的,并非只给两个叔叔,还有其他军士,若冻死了,他们的妻女怎办?”
黄尊素喃喃道:“这女娃真是心善。”
郑海珠撇一撇嘴角,揶揄道:“堂堂大明,要靠一个十来岁的小姑娘发善心去养边军,确实是笑话。”
黄尊素并没有勃然变色。
事实上,类似的意思,无论是他们东林学派的同窗,还是同年进士中的志趣相投者,乃至他那些血气方刚的御史好友们,早就表达过。
既然眼前这姑娘,所作所为并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