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小镇划分为三个区,大有魏蜀吴三分天下的况味。
一区靠临省界,居民多近住山下,人均收入偏低,就像晚蜀的国势:二区位处中段,沿公路立街,商店林立,人口密度比较大,生活较好,似是曹丕在位时的国力:三区与别镇相接壤,理应富足,不想也叫山给阻了,硬把经济堵矮了半截,犹如孙权死后的境况。三个区的经济是呈金字塔型,而居民谁也瞧不起谁的眼光是呈平行的。一区人讥笑二区人的市侩之气和三区人打肿脸充胖子,二区人看不惯一区人的山里气和三区人的谄媚样,三区人嘲讽一区人是勒着裤带过日子和二区人的洋不洋土不土的生活方式。这不平衡的地区经济和平衡的地区心理染色出小镇特有的世俗风情画,色调灰白而不失喜气。
三区各有一所中学。其中两所是初中制,一所是高中制。镇一中设在一区,二区的是县七中。镇一中的校长是冷天成,一个秃顶老头,整天笑呵呵的,没事时爱在校园内转转,看看那些逐渐加添的基础设施。正由于他把心全放在为学校添砖加瓦上,因此很少顾及校纪的管理,使得校园秩序并不井然。镇二中即设在三区的初中制学校的校长是江文山,很无为的一个人,喜欢深居简出,很少露面,只有在校大会或上面领导来的时候才可得见尊容。县七中的校长是王厚德。这位校长很有商人头脑,做事也有谋略,他在私下与冷天成、江文山交往甚密,但一到大的场合却显得比较冷淡。而冷江二位对此并不感到不快,他们似乎都明白做人尤其是做他们这样的领导人是难免有所装样的,况且王厚德屈驾与他们相交,已很感知足了,哪里还有什么怨言。但冷江二人在王厚德的面前虽然彼此很客气,其实内心是不和的。这种情况的出现,可借句话来试解:一山不容二虎。为什么这样说呢?你想,他们是两所中学的校长,没理由不把学校名誉放在第一位,于是他们暗中比升学率,比在县排名次位。比来比去,相互之间就埋下积怨。而大凡靠面子过活的人深知不论自己怎么怨怒对方,也不能撕破脸面,让对方下不了台。所以,怨没成仇。一山二虎亦如一国二君,两者相向,殃及的是学生,什么补课呀,加班呀,纷踏而来,把学生的时间紧紧排满。而且校长是有影响力的,他们的交火,还使得镇一中和镇二中的学生老死不相往来,偶尔还爆发“印巴冲突”。
镇一中离公路不远,不足一米高的围墙外是条臭水沟,再外是公路。进入校门,跃入眼里的是几株大枫树,透过树枝会看到一栋教学大楼..操场上有一个篮球场和几个乒乓球台以及一排排树木,而操场的左面是学生寝室,右面是教师宿舍,其旁还有的是蒸饭房。教学大楼后面远处是厕所。
戚小易是在这里开始初中生活的。
开学那天,戚小易在家收拾东西,脸上是面对以后要独立生活的担忧。戚母看出他的心思,劝他不要这样,因为以后这样的生活将会更多。他一想也对,心里就缓解些。在去学校的路上,威母又开导起来,还说什么现在长大了,是应该好好自个儿生活生活,总不能叫父母照顾一辈子之类的。威小易没有说话。到了学校,他显得有点拘束,提着个布袋跟在戚母后面。戚母挑着着担子,一头是桌椅,一头是箱子和被子,摇摆晃晃的。戚小易见到别的人的东西不是用自行车就是用摩托车送来,再看看戚母的担子,人更觉得难为情。戚母在那些大枫树下停住,放下担子,用手扇着风,然后四顾开来,因为她也不知道该去哪里报到缴学费。看了一会儿她让戚小易在这里看住东西,自个儿去了教学大楼。她左顾右瞧的,见到墙上贴着大张的纸字,却又不认识,再走别的地方也是无功,然而她又不甘心,只好来回走步,最后还是回头。戚小易见戚母去了这么久还没回来,心下大为焦急,决定自己去看一下。刚进教学大楼,他就见到墙上的红纸黑字,浏览了一下,知道是报到的入学须知,便记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