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录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新世纪幕僚 > 第7章:圣人难做,大事难成

第7章:圣人难做,大事难成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韩嘉胤在路上一边走着,一边打听曾大帅的消息。原来曾国藩登上江边战船进入鄱阳湖后,来到武昌城。不久太平军追过来,里三层,外三层的包围住,昼夜不停的猛攻。曾国藩本来已经写好遗折,谁知城外的太平军突然一夜之间消失的无影无踪。一打听才知道,原来清军江南大营围攻天京,翼王石达开奉天王洪秀全之命,回天京解围,故一夜之间全部撤走。不久家中讣告(讣fu告:报丧的通知)传来,接到通知,曾国藩手一松,瘫倒在太师椅上,泪水从微闭的双眼中无声的流出来。过了一会,穿好丧服,走到书桌旁,磨墨铺纸,给皇上拟了一个《回籍奔父丧折》,写好发出,也不等圣旨下来,就匆匆回籍奔丧去了。

看来真是伟人多磨难,即使被称为“半个圣人”的曾国藩也曾三次身临险境(还有一次是祁门遇险)。因此我们在遇到挫折的时候,又有什么理由抱怨命运不公。所有打不倒我们的,都会使我们更加强大。挫折对弱者来说是堵围墙,对强者来说,却是成功的垫脚石。记住,苦不入心,生命自有芳华。

中国历史上有两个半圣人,那就是孔子、王阳明和曾国藩。为什么说曾国藩是半个圣人呢?要想做圣人,“立德、立功、立言”三个条件缺一不可。孔子之后有孟子,有荀子,都是儒家优秀的传承者。而王阳明能够脱颖而出就因为他开辟了新的思想,新的力量。但是曾国藩在思想方面还是和阳明先生有一定的差距,对儒家思想没有太大的创新和升华,所以只能屈居半圣。

前面说到韩嘉胤知道曾大帅回籍奔丧后,也就不去投湘军了,决计(主意已定,事不宜迟)北上畿辅(畿ji辅:国都附近的地区),进京面圣,献大计以动九重,发宏论以达天听。试图说服当权者改变政治体制,学习西方先进制度(当时西方国家有两种政治制度,即共和制和君主立宪制。后来国内分成两派,保皇派和革命派。戊戌变法就是保皇派对君主立宪制的尝试,最后已失败告终。后来清政府在革命风起云涌之际意识到不立宪就要被革命,但还是下不了最后决心,只是新瓶装旧酒,换汤不换药。令保皇派和革命派失去了最后的耐心,最后发动革命推翻了清朝廷,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在这三十年内,取法西方,奋起直追,三十年后必会大有改观,对历史岂不大有裨益。

韩嘉胤这样想着,望京城方向走去,决计去试一试。少不了饥餐渴饮,夜住晓行,一路风尘仆仆,冷了天作衾(qin被子),累了地当枕(枕头)。终于来到京畿(京畿:国都和国都附近的地方),望着巍峨的京阙(京城),想起一路的辛酸苦辣,不禁感慨万千。山阻石栏,大江必定东流去;雪辱霜欺,梅花依旧向阳开。再没有什么能够阻挡我,此去京阙,定当马到功成。

可是皇上也不是谁想见就能见的。皇上日理万机,还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等着他忙活,哪有那么多时间去见你一介刁民,需要有人引荐才好。韩嘉胤到处打听,找到了当初在湘军幕府中有一面之缘的王闿运。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想不到王闿运当初名不见经传,这两年却名震京师,人送外号:“衣貂举人”。原来王闿运学贯古今,对历史典籍如数家珍(如数家珍:好像数点家藏的珍宝那样清楚。比喻对所讲的事情非常熟悉),却非貂不士(士:入朝做官)。名声传到皇上那里,特许他可以衣貂入士。原来当时规矩,二品以上的大员和翰林才可以穿貂皮衣。翰林虽然品级不高,但因为是天子门生,所以也可以享受这种待遇。而王闿运以举人身份衣貂,还是开天辟地头一次,他也因为此事大出一次风头。

现在的王闿运正在协办大学士肃顺家里做西席(西席:家塾教师或幕友的代称),韩嘉胤打听到他的住处,急匆匆赶来。到了肃府门口递上名刺(名刺:名片),门卫死活不让进,名刺也不给递。看到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