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一章 迁都
正是心如乱麻之时,尹浩已医治秦武通回来。他感激秦武通为自己说项,因此医治时尽心竭力,待他沉沉睡去,这才回到厅中。才一立足,已听到众将议论迁都之事,不由大惊,心如电转,上前禀道:“殿下,迁都之事万万不可!”
李世民回身讶道:“尹先生有何高策?”
杜如晦等人也道:“若不迁都,三万兵如何敌得住十余万突厥精兵?莫非先生可以请动天神相助?”说话间略有讽刺之意。
尹浩也不介怀,只道:“自隋灭以来,大唐建立未久,元气未复,百姓万心所归,要过上平安日子,如果一迁都城,非但不能解除眼前之忧,京师百姓要饱受摧残,更要震动全国,扰乱民心,若又引得各地匪患,那便危矣,此非保境安民长远之策也!”
杜如晦斜目道:“凡举大事者不拘小节,一城百姓受苦,与全国百姓受苦,孰轻孰重?忍辱负重者方能成大功,这样道理尹先生应该懂得。”
尹浩侃侃道:“先生差矣!尹浩闻得富国强兵,以先国富而军威盛,国富需民先富,若是一国之都的百姓都时时惊扰,不能安居,那何以谈富民富国强兵?今日颉利来攻,先生便要迁都,明日若室密又来,先生还要往哪里迁?再者长安城大沟深,正宜坚守,守城之兵虽少,城中尚有二十余万百姓,一道诏书颁下,只要大开国库,施以重赏,给以勋爵,则人人尽心,众百姓也都知利害,哪能不拚命守城?河南李绩兵强马壮,只要数天便能赶到,到时大军一集,颉利自然退去。”
另一谋士道:“请问先生,你方才说要保境安民,却又说要驱百姓守城,岂非是自相矛盾?再者城中粮草如何,可坚守多久,你可便知?”正是谋士李玄道。
尹浩一愣,方才建议是意气而发,却未顾及粮草,看来自己还是嫩了些。忽然一个声音道:“城中粮草充盈,足支全城人吃用一月。”众人看去,原来是魏征在为他解围。李世民轻轻点头,魏征精于计算,粮草多少,支用如何,他是最有发言权的人。
趁着魏征帮腔的机会,尹浩道:“令百姓守城实是下下之策,尹浩更有一计,只是有些风险,若此计失败,那全城坚守,民兵上墙是万不得已之举。想来突厥兵来的消息已经散开,李先生可派人到街上打探,问问众百姓是愿意弃城逃难,还是与城共存亡?若是前者,尹浩也无庸多说。再者,城中粮草充盈,而突厥人粮草如何?十余万人吃用什么?只要坚壁清野,即算是坚守,不出几天,突厥人自然军无战心。”
这番分析实是十分透彻,武官中有人大声叫好,崔猛自然是叫得最响亮的,李玄道尤自不信,待派出的人回来道:“街上百姓很是慌张,但是听说天策上将要率军坚守,无不表示要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没有一个愿意逃难的。”一众谋臣张口结舌,杜如晦还要再说,李世民挥手道:“杜先生请勿再论,尹先生说得很有道理,座中众位将军也是战意昂扬,世民已下决心,要与长安共存亡。”说着,两只眼睛熠熠闪亮,显出强大的信心。
尹浩见建议被纳,十分欣喜,自觉为民做了一件好事,与诸葛孔明相比,也有一二分相似了。正在自喜,李世民又道:“尹先生方才所说奇策,能否说与世民?”连说了两遍,尹浩才回过神来,歉然一笑,将计策合盘托出。
这计策果然有十分风险,谋士群中登时吵成一团,大多反对,但象姚世廉等人知道尹浩本事的,又持赞成态度。一众武官无不是干的刀头舐血,以命搏命日日杀人的勾当,也不把冒险当成回事,尽皆怂恿年轻的上将用此妙计,直待尹浩又将计策各种退路详细说了,李世民拍案道:“有尹先生在,颉利定会无功而返!”立时传令集兵,一面入朝报知父皇。
偌大的演武场上,三万精兵衣甲鲜明,刀枪锐利,场上旗帜漫天,金鼓动地,天策府一干人拥着李世民,正作着士气激励。场外又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