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6章 686续二《帝王将相》116.北辽,南汉
和大宋国“募兵制”不同,辽国实行的是“征兵制”。
辽国的军人国家是不给发工资的。不但不给发工资,而且当兵的还要自己准备战马、武器、装备和口粮。这还不算完。当兵的不打仗的时候还要参加生产劳动,为国家创造财富。
辽国的政策是:任何时候也不能让当兵的闲着,因为当兵的一闲着就会出事。
再没有什么比辽国军人更赔钱的职业了。反过来看,也再没有比大辽国这种的养兵方式更省钱了。
和大辽国军人相比,做一个大宋的军人是无比幸福的。只凭工资就可以解决一家人的温饱问题。要知道,大宋当时的物价指数和消费水平都是国际一流的。不过,反过来,也造成了有宋一朝的“三冗问题”——“冗官、冗兵、冗费”。
大宋政府一直在想办法解决问题。可惜的是,到亡国了,一个好办法也没找到,问题依然存在。
大辽国二是马多。辽国的马常常数以百万单位计算,基数实在太大。所以,辽国的每位骑兵都有三匹马,而且还是训练有素的战马。
这个宋国简直没法和人家比。宋国从建国以来就被大辽、西夏、吐蕃几个国家联手,切断了汉唐时期建立起来的“丝绸之路”和“唐马古道”。
这就直接造成了,马——这个畜牲,大宋奇缺。
当时有个笑话,大辽国曾经派了一只由毛驴组成的“驴骑兵”,打败了一只骑着战马的大宋骑兵。
从大辽国的武装力量来分析,也没有一点问题,大辽国是一个世界军事强国。
一个经济强国和一个军事强国做邻居,真不是一件好事情,因为他们谁也不服谁。所以,他们会不停的打仗。
绝大多数战役都是以大辽国胜利告终。宋国打的最好的也只不过是在某场战役中和辽国勉强战成平手。
据说,还靠裁判帮了点忙。
打仗为什么宋国老是输呢?
据研究,主要怪孔夫子。谁让他老人家没事老搬家呢。
客观的分析,除了孔夫子搬家的因素之外,还有很多其它原因。有人的问题,也有马的问题。不过,最主要和国家的收入分配政策有关系,也就是和制度有关系。
宋国士兵是国家发工资的,他们参军主要目的也是为了挣那几千大文,好养活一家好小。他们全知道,只有活着才能领到上个月的工资。所以,他们的生存意识就特别强。打起仗来,以保命为主。这就造成想按时领工资的大宋军人战斗力普遍都不强。
再看看大辽国的士兵。大辽国因为不给士兵发工资,士兵还得自己贴装备,没战斗就已经亏本了。可亏本的买卖是没有人去做的。所以,大辽国就制定了一项非常鼓舞士气的政策。
就是:你们可以抢。
抢什么呢?一定会有人问。
什么都可以抢!大辽国太祖皇帝耶律阿保机是这么回答的。
在战场上,制度的优越性体现出来后,不发工资的辽国军人主观能动性全部转化成战斗积极性。战斗热情自然空前高涨,一打仗就跟打了鸡血一样,特别兴奋。
大辽军人为了实现保住本钱、最终赢利的目的,不要命的开始抢——抢人,抢钱,抢粮。总之,有什么,就抢什么。
抢的越多越快,资金回笼的速度也就越快,得到的利润也就越高,产生的效益也就最好。
只想保住一点微薄收入挣点死工资的大宋军人,能和一群有创业激情和更高追求的大辽军人比吗?
比不了!
这就是大宋国为什么打不过大辽国的一个重要原因——制度的原因。
话说回来,每一项政策的制定,都要从正反俩个方面来研究。有正的一面,肯定会有负的一面。
就因为大辽国的士兵特别能抢,后来造成了大辽国的人口一多半都是汉人。所有被契丹人抢来的人,都会少不了在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