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八章 君将的斗争
来,利在速战,而潼关险要,利在坚守,勿轻出关,计之上也。
唐军依靠潼关天险,坚守不出,令叛军无法前进一步,叛军对此苦恼不迭,进退两难,双方形成僵持之局。
但是皇帝求胜心切,急于收复洛阳,一雪失地之耻。
于是,对于杨国忠的建议也十分认可。
与此同时,安禄山也不愿看到战争一直处于胶着状态,因为天下大势也已经发生了变化。
安禄山起兵后曾经势如破竹,所向披靡,但经过半年的征战,战场形势也发生了变化。
黄河以北,有李九州和他强大的朔方军,还有郭子仪李光弼这样的能人,跟史思明形成了对峙。
而安禄山却被困在范阳,不敢南下,很明显形势的变化对安禄山非常不利,为了扭转不利局面,有人给他献上了调虎离山之计。
哥舒翰不是死守潼关不出吗,只要让他离了潼关,那就好办了。
很快皇帝就收到了这样的密报,说驻守在陕郡的燕将崔乾佑兵力不足四千,而且全是老弱病残,戒备松懈,根本不堪一击。
*友-们一&^起互~
当这个烟幕弹释放出来的时候,哥舒翰当然知道这是一个骗局,但是皇帝并不这样认为,下令哥舒翰立即出潼关,进兵陕郡,意图收复洛阳。
毕竟已经有了一个安禄山的前车之鉴,皇帝再也不敢让另外一个武将带着几十万大军呆在一个地方不走了。
看着哥舒翰带着二十万大军龟缩在潼关内不肯出战迎敌,又从自己的小道消息里得知对方在潼关外的军队不足四千人,而且全是残兵败将,当然这是假消息,皇帝做了一个他之前的帝王经常做,他之后的帝王也没少做的事情。
他要开始强行操作战役了。
皇帝传旨到潼关,要求哥舒翰即刻启程远征敌军。
哥舒翰自然不从,上书劝阻皇帝:“潼关大军,为应固守以弊之,不可轻出。”
但是多疑的皇帝完全听不进去,并且以怀疑哥舒翰意在某己为理由要求哥舒翰立刻出征迎敌不得延误,倘若避战以军法论处。
其实这些,是李九州早已料到的,所以他才即刻呈书给皇帝,希望能够劝说。
然而皇帝看了李九州的书信,丝毫没有动摇自己的想法。
孙子兵法曰:将能,而君不御者,胜。
这一战,从走出潼关开始,唐军的胜算就是可悲的零。
皇帝的圣旨连连发往潼关,哥舒翰无奈,只好准备率兵出关,一场影响大唐帝国命运的潼关大战即将开始了。
就算明知道是埋伏圈,也要硬着头皮往里扎去送死,只因为上位者一拍脑袋,下位者就要丢命,这便是封建主义的终极形态。
尽管哥舒翰多次上书给皇帝解释此中意味,李九州也上奏表劝阻,说哥舒翰老病昏耄,守关有余,出战不足,一旦哥舒翰离开潼关,剩下的那帮乌合之众根本不足以与敌军抗衡,只要哥舒翰守住潼关,按照他们的计划,击破安禄山指日可待,若潼关出师,有战必败,到那时京师不守,天下之乱就很难平定了。
但是这些话皇帝统统听不进去,再加上杨国忠在他耳旁不断地煽风点火,一心要治哥舒翰于死地,将国家利益置于一边,落个被乱刀砍死的结局还是便宜他了。
皇帝和杨国忠,君相二人铁了心把哥舒翰往火坑里推。
哥舒翰为了不陷入不忠不义的境地,只好忍辱负重,凛然赴死。
为了太子的安危,哥舒翰命人护送太子回京。
二十万大军主将,已经年迈的哥舒翰,嚎啕大哭了一场。
知道这是一条必死之路,但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所以哥舒翰的命,这二十万大军的命,从一开始就是为了平息皇帝的猜忌而去送死的。
只是不知道他是在为自己哭,为士兵哭,还是在为即将风雨飘摇的大唐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