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足常乐是仙境
知足常乐是仙境
禅者则有言:“知足者是最富有的人”、“知足者,身贫而心富;贪得者,身富而心贫”,据此再思考洪应明的相应认识,不难体悟到其中所含有的老庄佛祥的智慧意识。
说到“知足”,许多人会想起“知足常乐“这个古老而又屡遭世人议论的话题。的确如此,知足与故步自封一样,会使人产生惰性,不思进取。从小的方面言,妨碍了个人的进步;从大的方面言,则会使历史的车轮失去了动力而停滞不前。所以,从彻底的意义上言,知足心理所折射出的,往往是小生产者狭隘的目光、毫无希望的企求和平庙的生活,他们满足于“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之类的与世无争的生活,平生之愿就是过上仅免去饥寒之苦的生活,从而缺乏一种远大的抱负、无限的追求意识,没有冒险的勇气,没有参与竞争、谋求更大发展的作为,从而也就安于现状,万事是既然昨天如此,今天也只能如此,明天也一样如此得过且过了。这是不值得我们仿效,不为提倡的。这是由于社会发展的要求,因为我们的国家正在向现代化迈进。这也是因为个人进步的要求,因为我们不应也不可能在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中,再去充当小农的角色,仿效小农的作为。对于现代人来说,如何将人生的知足意识与奋发向上的追求,和谐而协调地统一起来,是非常有意义的课题。一个人过高地要求自己,总是不知足,当然就不容易寻找到快乐。而人在许多时候都需要积极的激励,需要自律,需要自己对自己的肯定。知足者常乐,其积极意义在于,必要的自我知足,是进步的基础,是快乐的途径。
除此之外,在处理各种人际应酬与面对物质享受时,“知足常乐”的命题,也还是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的。试想想,在人际交往中,有一个成年人在面对各种利益的诱惑时,就像-一个毫不知足而又第一次走人百货商店的孩子一样,这也想要,那也欲取,总是贪得无厌,那么,不用说,这个人在人际圈子中必是不受欢迎者,而且他还不会像那不知足的孩子,因为幼稚可爱的天性而被人原谅。
再想想,在面对永无止境的物质享受时,假设一个人总是热衷于攀东家比西家,当他的期望值不能在现实中获得合理的实现时,他就可能想人非非,或利用职位权柄,或明火执仗,做出铤而走险、一失足而成千古恨的事来。
很多诸如此类的事例,在现实生活中,是不难看到的。究其主观原因,当事者没有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对物质利益与享受常怀不知足的欲望,缺乏谦让意识,不是通过正当的手段来谋取合法利益的,这些都是相应的答案,其中又以不知足的心理较为明显。从某种程度上说,足与不足,除了必须有保持生存的基本物质条件之外,往往是因人而异,因人的不同人生理想、生活标准而有所不同。
《列子》中有这么一则寓言:讲曾有一齐国人,他朝思暮想的只是金子。所以,他在大白天来到市场卖金子的摊铺前,抓起金子就走。他自然不可能逃脱众人的追捕,当人们问他为何在光天化日之下、众目睽睽之时偷别人的金子时,他的回答是:“在我偷金子时,没有看到别人,我仅仅看到了金子。”
这虽是夸张的寓言,但却描述了贪婪者永不知足、利令智昏的心理实质,正是不知足的心理驱使他们做出了糊涂事。罪犯如此,一毛不拔的守财奴也是如此,这里所涉及的已不是财富多塞的问题,而是守财奴对于聚敛财富,总怀着一种永不知足的变态追求,他们甚至拒绝合理的消费,对财富是至死不撒手,结果使自己成为财富的奴隶、金钱的走狗,这样,他们怎么会成为世间的幸福者?比如将汉朝改为“新朝”的“新皇帝”王莽,在绿林单兵棉凝下之时,还依然手执斑刀,守护着六十万两黄金,终道杀头之灾,这就是个典型的例子。
这些类似巴蛇吞象的贪得无厌,用一语来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