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9章 关内灾民
阳乐城被战火摧毁的相当严重,城墙上到处都是修补的补丁,城中房屋也好不到哪里去,到处都是战斗过的痕迹。
城内人口却没多少,这座全盛时可容纳三四十万人的大城,现在只有韩擒虎麾下的三万大军及少量百姓。
这个年代的城镇化率很低,百姓没有探亲访友购物等特殊需求很少进城,很多老百姓更是一辈子都没出过村,更别说进城了。
不是他们不想进城,而是进城怎么生活,城里的每一天都需要钱,没有收入来源的话,喝什么吃什么?
阳乐又是边境城池,说不定哪天关内或者突厥就打过来了,到时候怎么办?
所以阳乐城尽管空了,对周边的百姓依然没什么吸引力,比起随时可能遭到包围的阳乐,还是住在村里更安全些,最起码能跑。
至于那些打着补丁的城墙,罗轩老早就想扒了重建,建一座钢筋混凝土,打不塌炸不烂的,让敌军瞧瞧科技的威力。
但是得有钱呐,两条公路都差点掏空了刺史府的家底,再重建阳乐城,日子过不过了。
现在还不是贪图享乐的时候,他可不想背上一个大兴土木,劳民伤财的名声。
不过空城有空城的好处,比如现在,一下涌入三四十万难民也容纳得下。
罗轩走在街上看着破旧的房屋和稀疏的人群问道:“城内现在有多少难民?”
姚元崇答道:“不到两千,灾民赶到阳乐之后,下官都让他们在城中休息两天,再送去安置之地。”
罗轩点头道:“这么做是对的,灾难提心吊胆赶了一路,心中除了对未来的恐惧还有积攒的戾气,情绪就像洪水,不疏导是会出大问题的,走,看看去。”
两千灾民并不是很多,被统一安置在驿馆。
罗轩刚进门就看见几个孩子在院子里追逐打闹,蹦蹦跳跳,满脸笑容的丝毫不像受过灾的。
还有几个成年人在树底下坐着,没有板凳没有木墩,就这么席地而坐。
看见韩擒虎等人,坐着聊天的灾民果断起身,小跑上前行礼拜道:“见过韩将军,见过姚太守。”
韩姚二人可是灾民的救命恩人,灾民看向他俩的眼神充满了感激之情。
姚元崇指着罗轩介绍道:“这位是辽州刺史,龙川侯罗轩,安置你们是他的主意。”
几人一愣,齐齐跪倒叩拜。
罗轩伸手将他们扶起,笑问道:“怎么样,住的还习惯吗?”
为首的中年灾民答道:“习惯,好吃好喝不说,还给发衣服哩,八字衙门朝南开,有理没钱别进来,草民活了四十多岁,还是第一次见管吃管穿管住的衙门,侯爷真是好人,韩将军和姚太守也是好人,孙大夫也是,其他都好,就是每晚洗澡不太习惯。”
这评价还真是质朴啊,好人两字就给概括了。
太守府对入城的灾民可不是放养,而是有严格要求的,入城的第一件事是吃饭,第二件事就是洗澡,洗完澡换上新衣服,就等着分配安置。
这么做的理由很简单,防止瘟疫。
灾民靠着双腿从关内走到阳乐,来的路上经历过什么无人知晓,谁知道身上有没有携带什么病菌,洗洗更健康。
况且逃难途中肯定没人顾上洗澡,几个月都没洗了不该洗下吗?
发衣服就更正常了,灾民身上的衣服大多都成了布条,加上每天汗水湿了干,干了湿的,隋朝一件就能洗好几盆黑水,不换等什么。
衣服都是纺织厂织好原本要买的,考虑到灾情罗轩便全部压了下来,做成衣服准备发给灾民。
不是啥好东西,就一件长裤一件体桖,尽管如此,依然让灾民感激的五体投体。
要知道这年代可不是所有人都有衣服穿的,很多家庭都是共享一件衣服,谁出门谁穿,现在有机会人手一件,灾民怎会不感激。
但做衣服的时候罗轩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