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章:明末的读书人
夏康年的证据,来自与朝廷有着很大关系的新东西。
正是从科举第一批“初试”后,便开始在潮州风靡起来的“大明日报”。
报纸这个大明从来没有出现过的新玩意儿,出自潮州军械厂。
一经问世,便迅速在民间流传。
说起“大明日报”,其实夏康年还是很佩服朱由榔这个皇帝的。
寻常百姓,只是从这廉价无比的报纸上,看到了热闹无比的《西游记》故事,还有引人入胜的故事插画。
而夏康年这样的士族老狐狸,则是从当中瞥见了,皇帝陛下打算通过另外一个渠道,向民间发声的打算。
特别是当百姓都接受乃至习惯了“大明日报”的存在,从报纸上寻求消遣成为习惯后。
朝廷要是适当夹带一点私货,不也能起到引导民意的作用么?
不得不说,报纸这玩意儿,真是好东西。
甚至就连夏康年自己,都想过有机会的话,自己也模仿朝廷,搞一份报纸出来。
毕竟如果这玩意搞成了,搞得风靡一地,那对于夏家的影响力,是有巨大提升的。
当然,效仿朝廷,搞一份自己的报纸,目前只是计划罢了。
夏康年从“大明日报”这个朱家天子向民间发声的“新渠道”,看出的正是朝廷打算做两手打算的核心证据。
证据也很简单,“大明日报”第三期,刊登的是改制后科举“初试”,录取的五千人名单。
紧接着在老夏头等潮州士族世家群体,开始搞事情,引导潮惠二州以及汇聚府城的读书人,也就是儒生群体,开启“废除科举乱政运动”后。
随着事情越演越烈,影响越来越大。
大明日报也很明显做出了应对。
放榜两日后,第四期的大明日报,没有引人入胜的《西游记》故事,反而“不务正业”的搞出一大堆与“废科举乱政”有关的消息来。
别误会,这份与朝廷有关的报纸,并不是在与庞大的儒生群体硬钢。
而是干出一种,类似于推波助澜的事来。
大明日报第四期,工整的油墨版面上,刊载的信息很多。
其中既有某年某月某日,哪个儒生刚烈无比,直接以死明志的真人真事。
也有惠州有儒生群体赶来,潮州各县读书人皆在请愿之类的消息。
简而言之,第四期大明日报,完全就是围绕苦读经史子集的儒生们展开的。
其中一些“文圣庙上吊”“城东投江”等事儿,甚至比潮州街头巷尾的传言还清楚明了。
可以说,由读书人儒生群体发起的“废科举乱政行动”,能够在短时间内便发酵到人尽皆知、热度滔天的地步。
夏康年他们这些地头蛇士族世家,发挥了六成作用。
剩下四成中,绝大多数都是大明日报的功劳。
这份印刷至潮州军械厂的报纸,在紧扣热点这一块,简直拿捏得死死的。
也正因为如此,满怀八卦猎奇心思的百姓们,对大明日报追捧更甚。
以至于大明日报第四期,足足印刷了三万份,都在短期内销售一空。
毕竟对于精神生活相对于单一的大明百姓来说,看报纸,如今效果已经与“听谣言”“听书”之类的消遣活动,相差无几了。
甚至看报纸能够得到的消息,还要更准确、更贴近现实。
报纸火热,几乎到了供不应求的地步。
夏康年在佩服之余,也找到了“关键证据”。
开玩笑,如果不是皇帝陛下,打算在民怨滔天下妥协。
他又何必用风靡起来的大明日报,为儒生们“站台”。
报纸上虽没有明确的褒贬意思,但清一色的都是儒林士子,为捍卫正统“以命证道”的事迹。
西边上吊,东边投江,中间撞柱…
一桩桩一件件惨烈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