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录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大明:朕登基以后 > 第194章:官吏之别

第194章:官吏之别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与传统的科举截然不同。

首先一点,朱由榔在这当中,取消了东方世界延续了几千年的“官”和“吏”的区别。

或者说模糊了这两者之间的界限。

在这之前,大明朝廷,不管是中央还是各地衙门,官就是官、吏就是吏。

二者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官员有品级、可升迁、享受朝廷各种“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特权。

小吏则没有任何品级和地位,只是相当于为衙门打工的临聘人员罢了。

可以说,一旦成为了衙门吏员,这辈子便再也没有晋升的可能。

就如同饶平县衙那儿,那个在官员、士族都跑光后,独自留在县衙做主的老典吏一般。

在衙门口干了一辈子,到最后还只是一个典吏。

而朱由榔这一次,直接把原本不纳入朝廷体系的“小吏”,通过科举考试初试来选拔。

这也变相的等于,不“小吏”这个原本只是朝廷“体制外”的临时工,转向了“体制内”。

甚至“吏员”还能通过考核与表现,擢升为“官员”。

这么一来,以来毫不起眼的“小吏”,瞬间变成了一个颇有前途的行业。

事实上,把体制外的“小吏”,选拔纳入科举,纳入朝廷体制内,朱由榔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自古以来,都有着皇权不下县的说法。

即中央王朝的统治力,最多到县衙这一个层级,再往下的乡村、里镇,其实朝廷是管不了的。

也不能说是完全管不了,朝廷对于县级以下,只能维系一种极为散弱的掌控力。

当王朝兴盛时,朝廷威望无以复加,县衙之下的乡村镇甸,无数乡民百姓,各类资源,自然是能够被朝廷调动的。

可一旦王朝出现衰落趋势,那这点松散的掌控力,瞬息间便会分崩离析。

就比如崇祯时期的大明,看似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但朝廷基本上整合不了任何资源,干不了任何的事。

而造成这一切的根源,就在于朝廷的管理体系出了问题。

确切的说,是朝廷对于最基础乡村、镇甸失去了掌控。

作为以农业为基础的大明朝廷,这种失控是致命的。

在朱由榔看来,大明管理体系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官吏”之别。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