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千秋而下,鉴此孤贞
惠州方向援兵的主将名为陈邦彦,字会份,此时是隆武朝廷兵部值方司主事。
按大明的官制来说,这是一名正五品到从四品之间的官员。
当然,令朱由榔放心的,并不是人家的品级。
而是陈邦彦在后世史书上的鼎鼎大名。
此人赫然正是李成栋、佟养甲奇袭两广,破了广州之后,在两广境内与清兵血战到底的“岭南三忠”之一。
甚至还一度被满清广东巡抚佟养甲,认为是最重要的心腹大患。
他在两广起兵抗清期间,屡次取得大胜,对李、佟二人这部清军造成的损失,丝毫不逊色于退守广西借来葡兵的瞿式耜。
甚至有好几次,李成栋这样的名将都险些陨落在陈邦彦手下。
被佟养甲视为头号大敌,被李成栋称为兵事奇才。
为了剿灭陈邦彦,清兵甚至大军前往其家乡龙山县,捉拿这位大明孤臣全家老小要挟。
得到的回信只是一句:“妾辱之,子杀之,身为忠臣,义不顾妻子!”
为了心中的忠义,陈邦彦不惜九族性命。
李成栋从广西退兵广东后,亲率大军围剿数次,终于抓住破绽攻破了陈邦彦,并且从他投井的地方,强行把他救了起来。
押解至广州后,佟养甲亲自招降了他整整五日。
招降无果,那名满清巡抚愣是守在刑场,亲自监斩了陈邦彦后,才把悬着的心放了下来。
可以说,陈邦彦此人,乃是南明历史上不可多得的忠义之士。
死前绝笔“无拳无勇,无饷无兵,千秋而下,鉴此孤贞!”更是饱含忠义报国与时不我待的无奈悲愤。
此乃真正忠臣志士,而令朱由榔更为放心的。
则是陈邦彦一身的本事,以及与广州那位大学士苏观生截然不同的人生观。
苏观生虽为隆武朝内阁大学士之一,有忠心大明的一面,到两广“视察”后,也干了很多有利于抗清的事。
但此人骨子里,对权势看得极重,属于比较典型的东林党士人。
陈邦彦则截然不同,人家本就没有当官求富贵的心。
少时随父读书求学,成年后压根就不屑于参加八股科举,一直在老家龙山授课讲学,教化世人。
陈老师的学生里面,很多都是经世治国的大才,甚至连清初鼎鼎大名的文学家屈大均,也是他的弟子。
安贫乐道教书授业,一次科举都没参加,甚至连“秀才”都不是的陈邦彦,一直教书到了四十岁。
这一年,崇祯死于煤山,满清入主中原,时局溃烂下整个大明汉土,都将被外族所奴役。
忧愤之下,陈邦彦慷慨陈词:“此时不思报国者,非丈夫也!”
随即结束讲学,撰写了一万七千多字的《中兴政要书》,提出三十二条救国方略,只身赶到南京进呈南明弘光帝。
这些救国方略中,不乏切中要害之处,比如士族权贵与皇亲国戚做大,亟需整顿改革之类的。
奈何他一个布衣,提出的方略再正确,也压根就不可能被重视。
带着一腔热血的陈邦彦,直接被弘光朝廷驱赶出南京,回到了老家。
翌年弘光朝破亡,隆武朝新立,经略两广的苏观生听闻陈邦彦的名声,向隆武帝举荐了他。
这才成为了隆武朝的兵部值方司主事,随着苏大学士一起在两广整军备战。
在这期间,苏观生奉了隆武皇帝的命令,在两广开展了一次恩科。
因为陈邦彦没有功名,当官名不正言不顺。
热血方刚的陈老师化名“林居士”参考,直接夺得两广第一的成绩,成为了举人。
要不是隆武朝没有举办过京试,他考个进士前三甲也没有任何问题。
此人学富五车,各家学术皆通,之前没有功名在身,只是因为人家压根就不想考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