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六章 天选之子
摇了摇头,“启禀大王,这都是百姓发自内心的想法,并没有人暗中要求。”
楚行点点头说道:“虽然个别百姓奸猾,偷个军粮,抢个军械啥的都敢干,但是大体上还是好人多,有些事,咱们不来下面多转转,也根本不知道。”
潘兴道:“确实如此,若不是与大王巡视各乡镇,如何知道百姓之疾苦,这还是咱们救民军行仁政,尽量不与民争利,想想之前明廷与地主、宗族欺压百姓之时,他们的日子该何其艰难啊!”
楚行道:“咱们不缺百姓这一只鸡,两只鸭的,以后每到一地,明令禁止,不许百姓给本王送礼,硬是要送的,记录在册,捐给当地的养济院和育婴堂。已经收下的,交给养鸡场吧,咱们其实也是缺鸡蛋给将士们补身体的。”
“遵命。”潘兴转身离开。
楚行每到一地,都会检查当地的黄册,因为摊丁入亩和分田等诸多政策在实施当中,百姓们隐藏户口的情况,基本上没有。
这导致青州府的人口激增,这是明摆着的好事儿,只要上了黄册,入了户籍,就给分田地,总比当流民要强。
楚行虽然没有数据,但是他猜测,明朝的人口比之清朝应该不至于差太多,而之所以在册的人口少,那是因为明朝的流民太多了。
而楚行之所以敢放心的分田,大肆吸纳流民,是因为他现在手头已经培育出了一种神器红薯。
其实当初在东镇庙,跟红薯一起培育的,还有马铃薯。
只是楚行也搞不懂为什么,马铃薯这种在他印象中十分高产的农作物,经过他的培育,产量很一般。
而楚行手头也没有懂行的人可以帮他。
红薯之所以可以大肆培育成功,他还得感谢大学士徐光启呢。
谁能想到,徐光启三番五次恳求皇帝陛下,利用红薯赈灾,而效果一般的神器作物,已经成为了大乾的宝贝。
如今救民军治下,但凡条件允许,都要种上一些红薯。
而手头有了黄册和户籍之后,楚行则会根据当地记录的百姓情况,对每个镇进行财政调整,允许他们增加扩大养济院、育婴堂、漏泽园。
楚行也是跟随嫂夫人修习史书,才知道,唐宋就开始大规模出现福利机构了。
所谓养济院,其实就是孤儿院,这个部门是楚行最为关心的部门,因为这些孩子们无家可归,楚行可以将他们培养成最重要的人才。
培养忠心耿耿的孩子为自己效命,一直是楚行十分重视的事情。
所以养济院得到的拨款是最多的。
此外便是漏泽园,所谓漏泽园就是大型公墓,这些年地方上战乱频发,又因为有大规模的干旱灾害,各地没有人收尸是尸体很多,而各地交战,战死的士兵的尸体,也经常用堆积如山来形容。
中国人有入土为安的习俗,楚行也担心随意暴漏在外的尸体,会造成瘟疫,便专门派人选取陵园,修建了漏泽园。
此外便是养济院了,所谓养济院,收养的则是鳏寡老人多一些,其实规模也不算大,而且成本也不高。
因为他们虽然年纪大了,但是并不代表他们不能干活了,甚至有些老太太的针线活,比年轻人都妥协,救民军的棉衣,鞋袜很多都是养济院的老人缝制的。
包括楚行脚下的布鞋,也是他经常去的一家养济院的老太太给亲自缝制的。
用嫂夫人的话说,咱们家大王,就是老太太之友。人长得俊不俊桥不好说,反正就是招老太太喜欢。
随行的楚玉儿,已经梳妆打扮完毕,拿出一件大红色的鹤氅走了出来,给楚行披上,“天气有些凉了,披上些。”
楚行笑了笑,刚想说咱家爷们这身子骨,你还没数吗?
结果看着楚玉儿扭动的腰肢,瞬间说不出话来了。
哎,久旱逢甘霖,下的是雷阵雨,太丢人了,不提了。
嫂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