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录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寒门崛起(甘蔗奶爸) > 第二百二十章 做生不如做熟

第二百二十章 做生不如做熟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大燕国并不禁海,所以海上贸易繁荣。

世人皆知海商豪奢,以此推测,那海上往来,定然获利颇丰,赚取银钱,想必比在陆地上也稍稍容易些。

可是,并非所有居住在海边的人,都能够从海上获利,都能够在海洋获取财富的蛋糕上,舔上一丝糖霜,品尝到财富的甜美。

相反,因为海商的崛起,海外贸易的繁荣,造就出了一大批财富无处流转的豪门大族。

按照华夏的传统,刻在骨子里的习惯让这些海商们,不断的兼并土地,以至于港口繁华的几个城市周边,普通百姓基本沦为佃农或者雇工,甚至因为丝绸、瓷器等等大宗热销品的庞大需求,进而成为最早期的产业工人。

朝廷的法度虽然乱了,但终究大面上的规矩还在,有对外贸易权力的港口就那么几个,赵亨义想在三亚湾搞海外贸易,实际上是违法的,甚至会遭到海商们的集体抵制。

所以,他面临的问题有很多,选择自然也有不少,但眼下,却需要选择一个港口,制造出声势,收拢一些民心。

并非赵亨义不在乎那些世家大族、大海商,而是这些人很难拉拢,也无需拉拢。

即便靠着大海,这些人赚的盆满钵满,但他们获取财富的贪婪是永远也不会满足的,只要有九花玉露和银镜在,只要能够继续生产出源源不断的新奇产品,那么赵亨义和三亚湾,就能一直受到这些人的追捧。

可普通的百姓不同,不管赵亨义卖出去多少九花玉露和银镜,都和那些每日睁开眼,就需要想办法填饱肚子,或者仅仅维持不被饿死的百姓无关。

那些世家大族和大海商们,富贵的太久了,以至于让他们从来不愿意低下头看一看,脚下那些蝼蚁一般的百姓,更不会在乎,这些百姓的死活。

以宁波为例,这里商贸发达,周边的土地早就被兼并殆尽,被华夏人看做是根基的田地基本失去了流通的可能,即便有所交易,也是在同一个阶层中间流转。

而大批失去田地的百姓,除了少部分成为佃农之外,剩下的大部分人在无意识的选择之下,进入了纺织作坊、瓷窑等等贸易产业之中,数代人下来,早已变成了规模庞大的产业工人。

这就是后世津津乐道的资本主义萌芽,而那些一旦进入庞大的贸易产业链之中的普通百姓,若是不出意外,绝大部分人子子孙孙都将在作坊内劳作一生,直到干不动为止,亦或者,如今年这般,大旱之后大涝,粮价飞涨,所得的工钱不足以养活一家人,在绝望中慢慢凋零。

和宁波的商行多有合作,赵亨义对宁波一地的情况掌握的较为全面,后世人的眼光,总能看出点不一样的情况。

来三亚湾做工的人,越来越好招募了,甚至因为此前积累的好口碑,让和赵亨义合作的宁波本地商行在招募人手的时候,可以挑挑拣拣,提高了工匠甚至是民夫的质量。

可这一切的背后,都在无声的表明着一种声音,宁波附近的粮价又涨了。

猛然一看,这像是一个黑色笑话,世人印象中的鱼米之乡,竟然会因为缺粮,而导致粮价疯狂上涨。

可实际上,大燕国到了眼下,宁波附近真正用来种粮食的田地已经不多了。

甚至,每年都要从外地调粮进入宁波府,从而缓解粮食带来的压力。

田地都被种上了经济作物,种粮食才能赚多少?

至于粮价飞涨,对于豪门大户而言,也不过是感慨一声,今年又让那帮卖粮食的捞着了!

可对于升斗小民而言,尤其是那些在作坊内做工的产业工人而言,却是生死攸关。

这些最早的,主动或被动成为市民阶层的百姓,许多人过着今日做工,今日便有工钱买米的日子。

一旦米价粮价上涨,原本足以应付生活的工钱便不够用了,等待他们的,可能是一辈子偿还不完的债务,也可能是就此饿死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