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太祖仙逝,晋王窃国
,让年轻的大宋成为一个短命王朝。必须要确立一个年长的继承者,避免黄袍加身的戏码发生在老赵家身上,要求赵匡胤传弟不传子。咋一听很合理对不对,但是其中的猫腻太多了。杜太后原定的想法就是为了大宋朝不至于那么短命,所以香孩儿你就把你弟弟立为皇储,哪怕真有什么不测,咱老赵家始终都是皇室。
赵匡胤确实也是这么做的,杜太后逝世之后。赵匡义就被封为开封府尹,同平章事。后又加封为晋王,位列宰相之上,标准的皇储待遇。那为什么我又要说“金匮之盟”是一场政治骗局呢,问题就出在赵普,杜太后给赵匡胤吩咐此事时,赵普是在场的,按照他自己后来的说法,他赵普是作为记录者,并且在结尾处标上了“臣普记”三个大字,将此内容藏于金匮,命人保存了起来。
如果太宗即位时,赵普拿出此物,赵匡义就不可能会在意舆论。事实摆在这里,俺大哥实打实的就是要传位给我,所以你们这些史官不要不识好歹了。但是赵普在太平兴国六年(公元981年)才将这份文件公之于众。赵普作为跟随太祖赵匡胤创业的人,对赵宋王朝的建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独特的政治嗅觉,是其能在官场上活跃如此之久的主要原因。
太平兴国六年九月朝中有传闻时任宰相的卢多逊与赵廷美图谋不轨,意图谋取政权。此时赵廷美是什么身份呢,开封府尹。是不是很熟悉的感觉,就是赵匡义上台前的位置,并且赵匡义称赵德昭和赵德芳为皇子。那好么,现在赵廷美作为名义上的皇储,他和宰相卢多逊密谋夺取政权的事情又是从哪里传出来的呢。到这里自然不难看出,就是赵普和宋太宗的杰作了。金匮之盟的内容大致上就是赵匡胤传赵匡义,赵匡义再传赵廷美,最后赵廷美传赵德昭。以此三传,既保证了大宋开国不会出现幼主的情况,最后又把皇位传回了太祖一脉。
但是换位思考,谁不想自己的子孙一直做皇帝呢。所以金匮之盟的三传约定到赵匡义这里注定是传不下去的。赵普在得知赵廷美之事后,在朝会上向赵匡义毛遂自荐:“愿备中枢,以察奸变”。这是什么行为啊,赵普在伸手向宋太宗要官。果不其然,几日后赵普就被升为司徒兼侍中。此时的赵普早已不在
(本章未完,请翻页)
权力中枢,更何况与太宗积怨已久,开口要官的底气在哪里。毫无疑问,就是那份金匮之盟了。
赵匡义曾隐晦的向赵普询问皇位应如何传承?要不说咱这位赵大神能做大官呢,他是这么回答的:“太祖已误!陛下岂容再误邪?”其实我一开始看到这句话的时候,对赵普此人的看法有了很大的改观。但是官场就是这样,容不得半点马虎。太宗在听到此回答后,大喜,次日便任命赵普为宰相。赵普得以重新回归权力中枢。赵普回来了,最慌的是谁,自然是卢多逊了,他第一次觉得自己有点看不明白赵匡义了,说好的我才是小宝贝呢。
半年后,卢多逊和赵廷美一案爆发了,种种证据都指向了谋反,这里只能说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了。不久后,两人相继死于被贬之地。赵普公布的金匮之盟内容是赵匡胤传位给赵匡义,一传就完事了。下面至于皇位给谁,就看赵匡义的意思了。正史记载的就是我上文提及的三传制,最后皇位还是要回到太祖一脉这里的。但是太宗之后的七代北宋皇帝都是赵匡义一脉,窃国之举,是再多的修饰也掩盖不了的。赵匡义即位后,赵德昭和赵德芳也是一个自杀,一个猝死。自此能继承大统的就只剩下,太宗一脉的子弟了,生在皇家,兄弟亲情真的就可以忽略不计了。
宋太宗淳化三年(公元992年)参加省试的举子达一万七千余人,规模当真是空前绝后。开封府内聚集了众多前来参加省试的举子,城外一户农家内,几名借宿的学子正在讨论着今年的考题。一位年近五十的老书生在其中颇为瞩目,老者抚着胡须向身边的几位年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