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章 河清海溢
间较长,因而社会舆论影响也很大。
在得到“河清”的奏报之后,雍正帝喜不自禁,向埋葬在坟墓里的父亲康熙帝告慰,去黄河致祭河神,把相关的一批官员官升一级。
这还不够,雍正帝还亲笔写下二千多字的《河清颂》,命河道总督田文镜在江南清口筑立“御制黄河澄清碑”,把《河清颂》刊刻在上面,以感恩河神。
雍正帝的这些举动,显然是在给自己表功、立牌坊。
当时他即位皇帝不久,得位的合法性受到朝野不少质疑。恰好“河清”,因而雍正皇帝便急不可待地要以“天
降圣人”自居。
吴咏顿时就明白了天子刘宏问这句话的含义,他认为黄河水清,是上天对他的认可,他也有成为一代明君的潜力。
吴咏现在是后世灵魂,自然清楚刘宏今后做的那些乱七八糟的事情。
想了想,吴咏正色道:“小子年幼,不知明君的作为。但《左传》有云:众之不可以已也。大夫为政,犹以众克,况明君而善用其众乎?《尚书·大誓》所谓商兆民离,周十人同者,众也。”
这句话的大概意思是明君要知人善用,君臣才能同心同德。
刘宏听罢,哈哈一笑道:“此言甚合朕意!”
这时帝师杨赐突然开口道:“陛下,桓帝时,有方士襄楷曾上书云:河当浊而反清者,阴欲为阳,犹春秋麟不当见而见,孔子书之以为异也。”
“老臣亦以为,黄河天生就是浑浊的,如果黄河之水突然变清,就是反常现象,这反而不是什么好兆头。”
刘宏皱着眉头说道:“老师是否有些太过杞人忧天了!”
见刘宏这般反应,杨赐也不好继续劝说下去,只能苦笑道:“但愿是老臣多想了!”
这时吴咏也突然想到后世的有一句谚语,“黄河水清,必有大灾”。
之所以会有这个谚语,都是因为本身浑浊的黄河水,如果某一天变清澈了,会让人们大吃一惊。
对于封建迷信的古人来讲,这就是一种极为不寻常的现象,肯定是上天的某种暗示来了。
其
实在后世来看,“黄河水清,必有大灾”这句话其实是有一定科学依据的。
黄河水清澈就意味着水位下降,下降就要干旱,干旱意味着万物凋零,失去生机。
据历史记载,黄河“水清”后,迎来的却是大旱,大旱之后又必有大涝,尽管高土高坡和“黄河”已经被绿植、森林覆盖,但在绿色下却隐藏着无法估量的风险,黄土高原土质松软,粘合力不轻,绿化后遇上强降雨,就很有可能发生洪灾。
黄河是主要河流之中含沙量最大的河流,常常有一碗河水半碗沙的说法。正因为携带的泥沙过多,在黄河的下游才会形成地上河。而也正是因为含有的泥沙太多,使得河水的颜色变黄,故而才得名为黄河。
黄河的泥沙多,在于黄河上游的植被破坏得很严重,没有了植被的保护,就容易形成大面积的水土流水,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冲刷,在黄土高原上留下了一条条深深的沟壑。一旦下雨,没有植被保护的黄土,就在水流的搬运之下,流入到黄河之中,成为了黄河之中的泥沙。也使得黄河的颜色被染成了黄色。
了解到了黄河水之中泥沙来源与水发黄变浑的原因,那么也就可以想到为什么说黄河水清,必有大灾了。黄河如果出现水清,那么自然是黄河之中的泥沙大大的减少了。
黄河是一条大河,整条黄河并非仅仅是一条河,而是一个完整的
水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黄河流域。
那么要做到部分黄河的水清,可以推测出遭遇了旱灾,只有遇见旱灾,降水量大大的下降,才可能在大幅度的降低水土流失,大幅度降低黄河之中的含沙量。
其实这也很好理解,就是一般很清澈的河流在下大雨之后,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