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录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人在汉末,种田起家 > 第210章 三件琐事

第210章 三件琐事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正月之旦,是谓正日,躬率妻孥,洁祀祖祢。前期三日,家长及执事,皆致齊焉。及祀日,进酒降神。毕,乃室家尊卑,无大无小,以次列于先祖之前;子、妇、孙、曾,各上椒酒于其家长,称觞举寿,欣欣如也。谒贺君、师、故将、宗人父兄、父友、友亲、乡党耆老。”

送走这群小伙伴之后,吴咏又被吴氏祖地的人请去,祭拜祖先。

喝完花椒酒,又在祖地吃完午饭,等他再次回到吴家时,已经到了下午时分。

为了深入了解这时的习俗,吴咏又将家中的藏书《四民月令》,翻出来查看。

“也就是说,一月份基本上就没有什么节日了。”吴咏向身边的何莲跟成昭说道:“一月对于时下的百姓来说,将会是一个非常平淡的月份。”

何莲白了他一眼,反问道:“那你想要什么节日?”

“当然是正月十五元宵节啊!”吴咏不假思索地回道。

“元宵节是什么节日?”何莲疑惑问道。

接着,她又开口说道:“正月十五乃是朝廷祭祀太一神的日子,与普通百姓关系不大。”

吴咏一愣,随即笑道:“元宵节当然是吃元宵的日子,既然时下没有元宵节一说,那今日晚饭,咱们便吃元宵吧。”

“好啊!”成昭听到吃,立刻举手赞成。她对于吴咏的那些匪夷所思的想法早已见怪不怪,反正有好吃的,比其他什么都重要。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根据道教"三元"的说法,正月十五又称为"上元节"。

其实元宵节习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根源于民间开灯祈福习俗。

传说元宵节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之子刘盈登基为汉惠帝。汉惠帝病死后吕后独揽朝政把刘氏天下变成了吕氏天下,朝中老臣、刘氏宗室深感愤慨,但都惧怕吕后残暴而敢怒不敢言。

吕后病死后,诸吕惶惶不安害怕遭到伤害和排挤。于是,在上将军吕禄家中秘密集结,共谋作乱之事,以便彻底夺取刘氏江山。此事传至刘氏宗室齐王刘襄耳中,刘襄为保刘氏江山,决定起兵讨伐诸吕随后与开国老臣周勃、陈平取得联系,设计解除了吕禄,"诸吕之乱"终于被彻底平定。

平乱之后,众臣拥立刘邦的第四个儿子刘恒登基,称汉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闹元宵"。

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据说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东汉时期,随着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于形成元宵节习俗也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

汉明帝永平年间,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

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灯的习俗随着佛教文化影响的扩大,后来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渐在中国扩展开来。

直至南北朝时,梁武帝笃信佛教,其宫中正月十五大张灯火,元宵张灯渐成风气。

唐朝时,中外文化交流更为密切,佛教大兴,仕官百姓普遍在正月十五这一天"燃灯供佛",佛家灯火于是遍布民间。从唐代起,元宵张灯即成为法定之事。

这就是后世元宵节的由来,但此时民间还未形成元宵节一说,不过这并不妨碍吴家今天吃元宵。

家里就有现成的糯米粉,于是吴咏又开始带领家人一起搓元宵。

“这元宵好好吃啊!”何花不愧是吃货,吃得满嘴都是芝麻馅泥,还不忘夸赞一句。

吴咏担心她像上次吃饺子一样,大吃特吃,便提醒道:“元宵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