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录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人在汉末,种田起家 > 第207章 爆竹声中除旧岁

第207章 爆竹声中除旧岁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此,他还特意将这些蜜蜡熔化,加入棉线,倒入模具中固形。

得到了蜡烛,其他的事情就好办多了,红纸也可以买到,剩下的就是教家人编灯笼。

论起编织技巧,还是祖母最厉害,她不愧是在照顾吴咏多年生活的老人,只看了几眼,就明白这灯笼的骨架应该怎么编成了。

比起吴咏和其他人,她在手工艺上的心得和手感更多一些。近一年的无忧无虑生活并没有磨灭肌肉记忆,当她的双手摸上竹条几分钟后,她就开始巧妙地组织这些竹篾,熟练地安排起它们的位置来。

“姑母的编织技巧比我们都厉害多了。”母亲郭氏夸赞道。

老夫人呵呵笑道:“快一年没干活了,都有些手生了。”

以前吴家全指望老夫人一人操劳,老人也舍不得花销,家里日常用到的竹片,都是老人亲手削的,因此这些活计对她来说?,也是轻车熟路。

“好像又回到从前一般。”当编成了灯笼的骨架以后,老夫人向众人感慨道,“从前迫于生计,在家里做这个。如今闲来又拾起这门手艺,却是比闲下来的时候还有趣。”

“是啊。”郭氏轻声同意。对老人来说,在拥有了物质条件以后,编竹器已经从一种异化劳动转变为了一种自由的劳动。当人真正自愿、自由地从事这种劳动的时候,她便不会再感到疲惫枯乏。

后世就有一种劳动逐渐走向了这种情况,那就是钓鱼——在古代,钓鱼是许多人挣扎生存的路径之一,而当机械化捕捞成为常态、冰柜和交通业将大量新鲜鱼类运往内陆时,钓鱼在现代就已经成为了田园牧歌式的休闲运动。

可惜,大部分这样奢侈的劳动在现在这个时代只能是少数肉食者的娱乐,在两千年后的现代也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

老人做的灯笼骨架和郭氏等人做的有些不同——她做的骨架并不是方形的,而是将竹条在最顶上弯折,聚于中间交缠起来。

这使得这盏灯笼一下子跳脱了初生的稚嫩,附带了一层手工艺设计的意匠。

它既美观又实用——只要在竹骨们会聚的地方绑上绳子,这种灯笼就能很方便地提起来。如果将这种灯笼投入市场,肯定更受百姓的欢迎。

“哈哈,祖母真是厉害,孙儿这发明人,都没祖母编织的灯笼好呢。”吴咏当时看着这只骨架,脑内已经想出它糊完纸以后的面貌了。

老人听罢,笑骂道:“我编一辈子的竹制品,这点要是再被你不下去,可不敢有面目去教训你们。”

“姑母说的极是,当官做学问,咱们不及咏儿,论起做活,咱们可是一点不差!”郭氏也跟着附和道。

说完,她自己便当先笑了起来。

何莲等人见状,也跟着嘻嘻笑起来。一时间,吴家倒是欢声笑语不断。

很快,灯笼骨架做好,吴咏又弄来浆糊,跟家人一起将灯笼的纸张裁剪粘贴好。

等一切结束后,灯笼也正式登场。

老人看到何叶何花提着灯笼,十分高兴的样子,不禁感慨道:“这红纸灯笼看起来真是喜庆,等年后,让乡亲们也跟着一起制作,想必又是一笔不错的收入。”

吴咏却是摇摇头,苦笑道:“灯笼制作容易,可是蜡烛不容易弄到。这灯笼,在黑夜的时候,用来照明,最是合适不过。”

不想郭氏听完,却是笑道:“你啊,就是凡事都想得尽善尽美!咱们百姓就是讲究一个喜庆,没有蜡烛,就白天提着看呗。”

“是孩儿执着了!”吴咏一想也对,时下的百姓,夜晚很少出门,就算是有蜡烛点亮灯笼,他们也舍不得用。

等吃完午饭,老夫人和郭氏继续编织灯笼,吴咏则是带着几位姊妹,来到书房,准备写对联。

只见吴咏拿出两张裁过的长方形红纸和一张较短的红纸,便提笔开始在上面写字。

“这……这纸有点大啊!兄长究竟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