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章 围堵白马寺
白马寺位于洛阳城东二十里,是佛教传入中原地区后修建的第一座寺庙。
相传,明帝闻西方有异神,遣郎中蔡愔、博士弟子秦景等赴天竺求法。众人跋山涉水途径大月氏,恰逢天竺两位高僧摄摩腾和法兰共契游化,遂邀二僧赍佛经、佛像到洛阳。
二僧初居鸿胪寺,后以鸿胪非久居之馆,次年明帝诏令于雍门外别建住所。因为二僧是为天竺来的客人,仍然以宾礼对待,因此,住所名延续用“寺”。
又因众人回来时由白马驮着佛经和佛像,于是为了纪念白马的功劳,便命名为“白马寺”。
官方修建时,白马寺格式仿照印 度祗园精舍,中间有塔,殿内有壁画。
因为洛阳白马寺是“释源祖庭”,所以之后修建的寺庙纷纷模仿,有寺必有塔。
时下,白马寺是最重要的佛经译馆,一直都是传授佛法,翻译佛经的地方。又因离洛阳城有段距离,普通百姓若不是佛教的信众,基本不会到这里来。
但今日一群人的到来,却打破了白马寺往日的清静。
“臭和尚,快滚出来受打,你们将白素贞压在雷峰塔下,坏人姻缘,天理难容。”
“这群和尚没一个好人,唆使人出家为僧,挑拨别人夫妻感情,就不干一件人事!”
“秃驴不必笑呵呵,你带着屠刀念弥陀。任你罩下黄金钵,人间的情爱永不磨!”
……
看着来势汹汹的诸多百姓,守门的两个小沙弥吓坏了,急忙关上寺门。同时分出一人,向里面跑去。
一边跑,一边大喊道:“住持,大事不好了,有一群汉人百姓上门来闹事。”
此时大雄宝殿,白马寺住持法道正与众僧念经礼佛,听到小沙弥的动静,不由一愣,疑惑问道:“何事惊慌?”
小沙弥气喘吁吁地回道:“禀住持,外面来了一群百姓,说是咱们将白素贞压在雷峰塔下,唆使许宣出家为僧,要来讨一个公道。”
法道明显愣住了,想了好一会,才开口询问众僧道:“诸位师弟可知这白素贞和许宣是谁?”
众僧都是一脸迷惘,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没有一个人能站出来为大家解惑。
这时一个汉人信徒从后排站出身来,对法道双掌合礼道:“阿弥陀佛,启禀住持,此事,小僧倒是略知一二,或可为大家解惑。”
这时的寺院只有住持,而无方丈。
“住持”一词,最早来源于佛教。佛教寺院中的住持就是寺院的最高负责人。“住持”之语义为“安住之、维持之”。原意指代佛传法、续佛慧命之人。
而“方丈”一词则不同,这个词语在佛教进入中国之前就已经出现了,最早的意思指的其实是跟蓬莱一样的仙山,本身跟佛教是不搭边的。但是后来佛教进入中原之后受到了影响和同化,便把住持之住处称为“方丈”,故“方丈”一词后来亦被引申为住持之意。
法道住持双掌合十还礼道:“阿弥陀佛,严佛调居士一心向佛,钻研佛法。待得大成之时,更欲将所学所得,奉献于众生,其信念之坚,道心之广,实为我等僧众之楷模。”
其实佛教传入中土后,在东汉末年以前其发展都是极为缓慢的。东汉末年以前,除大月氏王使臣伊存口授《浮層经》、楚王英奉佛、明帝感梦遣使求法的记载外,再无其他与佛教相关的活动。到了东汉末年,中国的佛事活动主要是翻译佛经,洛阳为当时的译经中心城市,翻译者大多是古印 度或西域的僧人学者。
时下汉人百姓皆曰:“佛,外国之神,非诸化所应祠奉。汉代初传其道,惟听西域人得立寺都邑,以奉其神,汉人皆不出家。”
这位严佛调算是汉人出家的首例,因此受到白马寺住持和一众僧人的礼敬。
“住持谬赞了!佛曰:众生皆苦,唯有自渡情。与人相约,念佛之法,即胜异方便,不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