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家再醮记 第117节
面十分简单,面条里卧着两个鸡蛋、一把青菜,寓意能活到上百岁。虽是再简单不过,但寓意吉祥,做一小碗尝尝便足矣。
崔蕙娘、崔英娘都挽起袖子跟着学,崔简、王旼却蹲在一旁练习起鱼脍的手艺来。如此忙碌了一番,到得中午时,崔简面前便摆着三小碗寿面。王玫她们几人的食案上则放着两个小家伙做的鱼脍。
“阿实不妨尝一尝,猜猜这三碗面分别是谁做的?”王玫笑道。
“母亲也猜一猜,到底哪些鱼脍是我切的。”崔简道,举箸夹起面试了试。他猜得十分顺利:滋味奇妙难言的寿面自然是年幼的崔英娘做的;滋味不错,品相却并不太好的寿面是崔蕙娘做的;滋味品相都可称中上的寿面,便是王玫做的了。她毕竟比两位侄女多了不少下厨的经验,因此做出的吃食也很是过得去。
至于鱼脍,王玫几乎不用尝:一眼看过去,那些最厚的鱼脍必定是王旼所做。崔简因习武的原因,年纪又大些,手快眼快,切鱼脍也干脆利落。只是,毕竟仍然生疏,切出来的一片片厚薄不一,配上佐料食用,味道着实非常一般。
王玫先将两个小家伙夸赞了一番。毕竟许多小郎君在这般年纪的时候恐怕连做鱼脍的想法都没有过呢。他们能有勇气举刀切鱼,又能坚持切完整条鱼,已经很是不容易了。当然,她也中肯地指出了两人的不足之处,勉励他们向崔渊取经。
崔蕙娘说话也很是滴水不漏,着重强调这尚是她头一回吃到兄弟们所做的鱼脍,十分难得。至于崔英娘,只天真直率地评论了两个字——“难吃”。与他们一起用午食的崔会则提出了下一回做鱼脍一定要叫上他的美好希望。
午食就这样愉悦地结束了。而后,王玫便带着这群孩子上了崔家最宽大舒适的牛车,赶往位于东市、即将开业的茶铺。
☆、第一百六十二章 茶铺开
东市西街路口处,或悠闲或匆忙的行人们在经过那座焕然一新的暗红色二层小楼前时,皆不由自主地往半开的门内瞧了瞧。有识字的,抬首望向二楼窗边架起的深绿色旌旗,上头赫然便是四个风骨斐然的楷书字“风雅茶肆”。
“风雅茶肆?啧,区区一个商铺,居然也敢自称风雅。”
“可不是?也不知是卖什么的,总不会是文房四宝罢!”
“这位郎君,什么是茶肆哩?‘茶’又是什么哩?”
“且不说其他,这四个字却写得极妙。光是这几个字,吾辈便远远不及,称一声‘风雅’,却也不为过。真不知这到底是何人所写,某且去问一问罢。顺带也帮这位老丈问问掌柜,‘茶’到底是何物,又与‘风雅’有何干系。”
说罢,那年轻文士便推门而入。只见这一楼约莫三间四架大小,显得极为宽敞。靠墙的三面都立着一排类似书架的柜子,摆满了或朴拙或精美的竹盒。大堂中央则砌了一方青石铺就的矮台,上头安置着几张翘头案,旁边还生着火炉,煮着一铜瓮清水。
清水咕咚咕咚地沸腾起来,丝丝缕缕水汽弥漫,竹香与一种莫名的清香交杂在一起,竟有种置身于野趣盎然的郊外的错觉。年轻文士略有些好奇地走近柜子边,端详了片刻,实在是猜不出那些竹盒里都装了什么,只得唤道:“掌柜可在?今日你们这茶肆开业了么?”
“贵客稍候。”三两个身着素色圆领袍的男子从后头转了出来,举手投足却全然不似寻常那些精明的商家掌柜、伙计,反倒像是识文断字的文人一般。他们有礼有节地朝着年轻文士行了叉手礼,掌柜模样的中年男子便道:“茶肆正是今日开业。”
“这‘茶’究竟是何物?吃食?零嘴?”
“不,茗茶可用来做平常饮的浆水,亦是养生的药材。寺庙里的大和尚们便常饮茶,有解腻健胃的功效。不同的茶,功效也不尽相同。某家的茶,不仅有寺庙大和尚们饮的蒸青,亦有前所未见的炒青,滋味各有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