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章 沈桂芬
者当属王荆公,也即王安石的熙宁变法。王荆公主张对北宋以来的制度进行全盘改革。可惜新旧党争势同水火,熙宁变法最终失败。北宋最终未能革除时弊,为金人所灭。
“民军与华夏同文同种,而制度、文化、科技、风俗皆远优于华夏,亦远优于洋人。陈军长有民军作为倚恃,又受到朝廷认可,受封魔都道台。为华夏中兴计,军长正应大展宏图,在占领区内力行改革,不必在乎那些流言蜚语。”
冯桂芬一向号召力行洋务,主张以华夏的伦常名教为本,辅以洋人富强之术。他是洋务运动的启蒙思想家,其裁减冗员、精制规则、停捐输、变科举、广取士、废武科、采用西学、制造机器等建议基本都被日后的清廷采纳。
冯桂芬说得很恳切,对民军寄予厚望。陈城听了他的话,感到很高兴,趁机向冯桂芬抛出了橄榄枝。
他说:“景亭老兄谬奖,对愚弟期望甚高,愚弟深受鼓舞。愚弟斗胆,想请老兄到江阴,作我民军的顾问,襄助愚弟办成这洋务、改革、中兴大业。不知尊兄意下如何?”
冯桂芬颇感意外,连忙说道:“不敢当不敢当。败军之将不敢言勇。冯某不敢自不量力,充当民军顾问,只愿到民军学堂作一学生,于老年学习新知识。还望军长成全。”
冯桂芬话说得婉转,却隐然已经同意到民军高就。
陈城高兴极了,说:“景亭先生大才,若要到民军学堂,我得备上一份丰厚的聘礼,请景亭兄做个国学教授。”
大家大笑。
陈城把目光投向沈桂芬,等待沈桂芬发表看法。
冯桂芬虽然也是清廷官员,但自1853年起便在苏州办理团练,脱离了京城官场。他与曾国藩一样,是首批办理团练的在籍大臣。
冯桂芬长于治学,尤其是经世致用之学,而非办理团练,所以此次为长毛所败。
沈桂芬就不同了,他久任京官,对京城官场动向一清二楚。京城对民军持何种态度,沈桂芬也心知肚明。
日后,此人还将执掌中枢。若能争取到沈桂芬的支持,民军将在中枢得到强有力的奥援,于民军大有裨益。
陈城欲探询沈桂芬对民军的态度,也就是想知道京城官场对民军到底持何种态度。
只见沈桂芬沉思片刻,说道:“景亭兄所言极是。华夏内忧外患,列强虎视眈眈,若想中兴华夏,非要改革不可,非要办理洋务不可。
“民军与华夏同文同种,崇文重教,与洋人、长毛迥然不同。陈军长既已接受大清官职,痛打长毛,其心昭昭,日后必能成为我大清的柱石。”
沈桂芬说话慢条斯理的,给人一种很有定力的感觉。但他言语不如冯桂芬恳切,让人感觉冷冰冰的。
他的话虽然客气,但也明显在警告陈城,要他忠于华夏、不得怀有贰心。
他年富力强,深受清廷中枢赏识,前途一片光明。冯桂芬兵败苏州,年纪又大了,仕途已然无望。
沈桂芬功名心重,还盼着日后入阁拜相矣,自然不敢贸然和民军来往。
陈城见他态度冷淡,知道他心思京城,便说道:
“经笙兄说得对,我们民军确实是有心想为朝廷出力。眼下,长毛仍炽,而不列颠、高卢国组成联军,刚刚攻陷广州,恐怕不日就要北犯。世人皆猜测我有异心,说我保存实力,敌不过洋人。
“我这番就要奋起反抗洋人,以证明心迹。哪怕是打烂民军,也要教洋人知道华人是欺侮不得的,华夏是入侵不得的。经笙兄久任京官,愚弟想请经笙兄帮我向皇上请缨,同时帮我向京城士绅解释心迹。不知经笙兄可否愿意?”
陈城请沈桂芬为他保荐,这对沈桂芬来说,未尝不是一个机会。听陈城的口气,他已经决心与洋人开战。以民军的实力,又得天时地利人和之便,打洋人还是有胜算的。
若自己向皇上力陈民军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