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宅在古代 第134节
和五个商人谈妥了之后,李文柏的心情一下子舒畅了起来。
本来他还在为以后打开市场担心,谁想到一打瞌睡就有人来送枕头。有了这五人的商铺做跳板,交合县产出的所有宣纸和端砚,都能以极快的速度,销售到附近的州县,而且还能实现利润的最大化。
简直是一举两得。
现如今,一千五百姓开垦荒地,一千五百姓砍伐青檀树,剥树皮。两边的工程都在井井有条的进行着。相信过不了几天,准备工作就绪,就能开始正式种植芦苇和龙须草,以及端石的开采。
又吩咐了一些注意事项,李文柏便坐着马车,在李二等人的护卫下,回到了县衙。
眼下百姓的劳动力已经得到了合理的分配,他自己却不能就这么闲下来。
他还有一件最重要的事情,要去做。
他原本的计划,就是打算将交合县打造成一个以文化产业为主的商业县城。
现在交合县的改良宣纸、端砚的工程,已经开始展开,相信在几个月后,便会逐渐成熟。到时候无论是改良的宣纸、还是各种品质的端砚的需求,都会非常的大。同时,芦苇和龙须草还可以用来制作普通的书籍用纸。
既然有了书籍用纸,为什么不干脆将书籍用纸也加工一遍?直接在纸上印刷文字,将名家典籍,全都印制成册,再进行售卖呢?
有了宣纸、有了端砚,若是再加上名家典籍的成书,发展文化产业的目标,也就大体实现了。
提到了印刷文字,李文柏知道,如今大齐人使用的印刷方式,都还是雕版印刷。
关于雕版印刷,李文阿比有所了解。
雕版印刷是在一定厚度的平滑的木板上,粘贴上抄写工整的书稿,然后用刻刀把版面没有字迹的部分削去,就成了字体凸出的阳文,印刷的时候,在凸起的字体上涂上墨汁,然后把纸覆在它的上面,轻轻拂拭纸背,字迹就留在纸上。
这种印刷方式,有着很大的缺点:第一,刻版费时费工费料;第二,大批书版存放不便;第三,有错字不容易更正。最重要的是,如果要印刷的书籍页数很多,那么便要准备相当多数量的印刷版。这是极为麻烦的事情。
而李文柏想到的,则是活字印刷。
据他所知,就算是活字印刷术,也分很多种,主要都是原料的区别。北宋年间的,都是胶泥活字。所谓胶泥活字,便是用胶泥做成一个个规格一致的毛坯,在一端刻上反体单字,字划突起的高度象铜钱边缘的厚度一样,用火烧硬,成为单个的胶泥活字。
但李文柏觉得这个太麻烦,书籍上的常用汉字得有三千多个,每一个都用这么来一遍,那还不得折腾到猴年马月?
所以他打算,采用木料,也就是明朝年间的木活字。
同样三千多个常用汉字,用木料雕刻起来,就轻松多了,找几个木匠,最多几天时间,便可以雕刻完毕。
想到这,李文柏便不再犹豫,决定动身出门。
说起来,活字印刷术的制作并不难,难就难在想法。
活字印刷术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木活字,有木料就行,还有一个部分,便是盛放木活字的模板。模板最好用金属制成。
于是李文柏先是将木活字和金属模板的样图画在了纸上,然后叫上了李二和几个护卫,一起出了衙门,向着西市的铁匠铺走去。
到了铁匠铺,铁匠们一看县老爷来了,一下子都停下了手里的活计,就要参拜。
李文柏连忙扶起,示意众人不必多礼,然后将图纸交给了老铁匠。老铁匠看了好半天,愣是没搞懂。
最后李文柏指着图纸上面的图案,给他解释了好半天,这是铁板底托,这是格栅,这是固定支架。
说起来挺复杂的样子,其实整体来说并不麻烦,经过李文柏的详细解释,老铁匠终于似懂非懂地点点头,表示没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