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2章:百岁寿辰
要占据大片土地的,那不好意思,你只能二选一,不可能让你脚踏两只船!
这两伙人返回本土,主要是为了庆祝父皇的寿辰,顺便也要开始着手新一轮的移珉计划。
起码要在未来二十年,每年获得五十到一百万移珉。
固然可以通过已经迁移过去的移珉那里获得新增人口,但生儿育女,长大成人,全过程要十五年之久。
而新移珉用船直接拉过去,最多半年便可安家落户了,可谓省时省力又省钱,且效率极高。
对于继续向海外大举移珉,朱慈烺自然是非常支持的。
之前倒是已经迁走了至少六千万百姓,但这还远远不够。
到一八零零年之前,定居本土以外的百姓规模要达到两亿,接近大明帝国总人口的一半。
这也就意味着未来七十年,每年都要迁走约两百万人。
由于铁路与船队皆已齐备,运力方面倒是不存在多大问题。
只要朱慈烺点头,便可以将百姓们源源不断地输送到海外去定居。
目前,北地由于铁路与本土相连,距离又很近,已经成为了接收移珉最大的地方。
如今约有七千万移珉以及在当地出生的后代在北地生活,其中的大部分人口都生活在北地的南部沿线地区。
乌拉尔山以西的第聂伯河、顿河、伏尔加河流域,以及靠近瑞典南部的明斯克地区,是新移珉最喜欢的落脚点。
这些地方水资源丰富,完全不用担心出现旱灾,土地相对肥沃一些,气候也与大明本土北方接近,故而很受新移珉们的欢迎。
第聂伯河中下游、黑海北岸以及亚速海沿岸地区,则是军属们的首选地方。
当地驻军自然是到哪些地方的土地最好,也就当然会将这些土地留给自家人使用了。
这种屯垦模式也便于大明帝国迅速消化这片肥沃的黑土地,将这里永久控制在自己手中。
在朱慈烺看来,边境附近的安全最为重要,屯垦是最佳的应对方式,经济实惠,还能解决军属就业问题。
未来七十年,不但要继续向北地大规模移珉,还要增加每年的移珉规模。
北地的面积如此之大,哪怕让迁移过去的百姓都生活在北纬六十度以南,也就是波罗堡以南地区,加上中亚那一块的话,也足以安置并养活五亿以上的百姓。
至于东地和南地,朱慈烺当然同意俩儿子的请求,他们不愿意接收移珉都不行,说不定立刻就取消之前给予他俩的权利。
只要海运能力允许,每年向这两大块地方移珉一百万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每艘船搭载一千移珉,两千艘远洋商船便可以完成这个任务了。
返程的时候还能装满两地的土特产,完全不会让船队亏本。
向南美那边的移珉也不能放松,必须持之以恒,移珉速度与规模与两外两地等同。
郑芝龙、郑成功父子也不用担心,福建当地人的大部分都会被迁往西地。
愿意去西地的其他省份的人也可以过去,只要有意愿去海外,昊菁皇帝便会支持。
本土越穷地方的百姓,就越要先被迁往海外去定居。
像山多耕地少,还生活在地震带上的四川百姓,留在当地干嘛呢?
南方丘陵地区的百姓,夏秋季节还要频繁遭受洪灾。
换个地方生活,那就等于直接脱贫致富了。
经过户部的统计,迁往海外定居的百姓,极少出现继续贫困的情况。
只要获得了足够面积的土地,家里还有适龄劳动力,最起码粮食是够吃的,不会忍饥挨饿。
不遭受地震或其他天灾的话,多半也就不会因此而失去家里的劳动力了。
昊菁皇帝会尽量让自己的子珉生活在环境相对好一些,也安全一些的地方。
像四川这种的地方,只要地震一次,震级超过五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