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三十三章 训练匈奴
虽然从理论上来说,是一军统领五部。但在实际过程中,校尉到底能统领多少个部,却并无常制,既可能三五个,也可能七八个,甚至十多个、几十个……
这就要看这次作战,朝廷预备出动多少兵力了。朝廷如果只打算出动几百人的小部队,那就是一部四百人。如果打算出兵数千,那就是十部四千人都归这个校尉管。
如果朝廷准备出兵数万,甚至像三国演义里,动不动就数十万大军……
那‘部’的数量,可就海了去了。
这里有人要问了,难道朝廷就只派出一个校尉,没有更高级的官了?
有的。
像是平定黄巾之乱时,朝廷就一下派出了中郎将领兵。
但问题在于,中郎将虽然比校尉官职高,但……
只是名誉上高,但在权力上,二者却是平级的。
就好比现代的两个军官,你是大校,我是中校。但,咱俩都是团长。
如果打了败仗,咱俩的队伍都散了,聚成一股残军,那时候你军衔比我高,我可以听你的。
但在平时,我管我们团,你管你们团,咱俩互不影响,谁也甭想命令谁!
汉朝时也是这样,你是中郎将,我是校尉,但咱俩平时都是各领一军,谁也管不到谁的。
甚至可能你的任务轻,麾下只有五个部;而我的任务重,麾下十个部,我比你还风光!
上面说了,一军就是独立的战斗单位,没有比一军更高的战斗单位了。
平黄巾之乱时,卢植、皇甫嵩、朱儁,他们仨带的三支部队,就是三个平级的战斗单位,再上面没有更高一级的领导。
另外,幽州那边的校尉邹靖,他也是独领一军,与卢植他们三个中郎将,也是平级的,互相没有统属关系。
而在其他州,也各有一些校尉在独立领军。
也就是说,无论是校尉还是将军,就是独立的最高统帅了。而这些统帅,如果麾下士兵众多,就只能增加辖下‘部’的数量,也就是军司马的数量,每部一个军司马,这个是固定的。
有人可能为问了,为什么朝廷要这样设置?难道就不能固定让校尉一军五部,然后中郎将辖下能管校尉,杂号将军管几个中郎将,前将军管几个杂号?
原因很简单,朝廷防范武人。
对于中原朝廷来说,他们最害怕的,永远是武人造反,甚至于,他们害怕自家的武人,胜过害怕外敌。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宋朝,朝廷极力打压武人,甚至为了讨好外敌,不惜杀害自家的武将……岳飞就是这么死的。
而为了防范武人,最直接的办法,就是限制他们的权力,即限制他们的带兵数量。
在汉朝,将军是不常置的(大将军例外,因为大将军是权臣,皇帝是傀儡),只有在战争开启时,才会临时任命一个将军,像卢植皇甫嵩他们,任命为中郎将。然后将一个个‘部’集合起来,统归这位将军管。等战争结束了,将军职位立刻撤回,各个‘部’该回哪去回哪去,散伙。
而在平日里,军队就是以一个个零散的‘部’存在,最高领导是军司马,顶多再来个校尉……但这时候的校尉,辖下的‘部’就不会超过五个了,只有在战争开启时才允许扩充。
如此,一旦有军官想要造反,那他麾下就几百人,或者一两千人,掀不起风浪来!
话说回来,你作为一个校尉,平日里接触的,就是那一个或五个部。你无论是训练他们也好,培养他们对你的忠诚度也好,都只能对这点人施行。
而等战争开启了,从别处调集过来的那些‘部’,对你而言,都是陌生的存在。你不认识他们,也记不太住他们的名字。
而在战争期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