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4章 老冯和蒋宋美龄合作?
春带来玉米水稻种子,繁殖一年两季后,有了更多的种子。玉米收获得早,产量虽然不如东北,却比普通百姓的稻米产量高多了。
早稻品种是耐寒的,四川盆地冬季多雾,先遣队想早早种出水稻,按照技术指导书试验,最终成功。
所以成功,是有高手指点。
高手是杨开渠,四川大学的大教授。
为了栽培双季稻,小路要他们去成都四川大学,找一个叫杨开渠的大教授,请他教授双季稻和玉米的种植,请他做做农学顾问,甚至副董事长都可以。
杨开渠,农业教育家和水稻科学家,四川农学院首任院长。他毕生致力于高等农业教育和水稻科研事业,最早在长江流域倡导种植双季稻,并解决了连作晚稻的品种和栽培技术问题;开拓再生稻研究,并在生产上推广,为发展中国水稻生产做出了贡献。
1935年春,经金善宝先生介绍,杨开渠应聘到四川重庆的乡村建设学院任教授,讲授稻作学、麦作学,提出改革四川稻田耕作制度,种植双季稻、旱稻的建议,继续进行双季稻、再生稻的研究。
1936年秋,杨开渠转到成都四川大学任教授,主讲稻作学,并主持稻作研究室工作,开始了他一生中研究工作最繁重、也是取得成就最多的时期。
去请他的是李伟。
开始的时候,杨开渠并没有想和辅贤合作,因为不清楚他们的底细到底如何。后来,杨开渠拿到种子,听说了产量,大惊。
等到李伟拿出一份文件,上面是制作矿物肥料的理论和实践,还有温室育秧法。杨开渠看了再也不犹豫了,立刻答应了辅贤的一切请求。
杨开渠组织粮食生产很在行,建议他们除了买土地自己耕种,还要是说服农民采取新耕作方法,采用新种子。
李伟带领他回了重庆,路上,二人谈论了很多。后来,李伟拿出小路的一封电报给杨开渠看了,杨开渠道:“我在路上就猜,你们是自己人。果然。我终于可以为抗战做点事情了。”
杨开渠是早期的共党党员,事变后失去联系。不久后,李伟安排他和刚刚到重庆的周公见了面,恢复了关系。
杨开渠果然做了辅贤的副董事长,在辅贤开设了农校,还为四川大学在辅贤开办了农业基地。另外,他还在四川找到了一些山地种植玉米,联系了大量农户种植两季水稻,为辅贤的粮食生产做了贡献。
杨开渠当年就介绍了他的全部农学学生加入了辅贤,其他专业学生也有很多人加入公司。小路给布置的团结知识分子的任务算是出色完成了。
按照杨开渠的想法,加上李伟等人的强大的行动力,伊春的良种种植面积发疯一般地扩大了。
杨开渠很快就意识到了,自己为抗战出了力。
这一年,因为种植早了二十几天,6月末抓紧收获,用美国买来的机器改造的磨米机效率极其高。7月初,成吨的新米运输到重庆市场上分散销售,而且限制每个人只能买二十斤。这新米颗粒饱满,磨的油亮油亮的,吃起来也特别香,吃了两个月玉米面的重庆人终于吃到大米了。
1939年6月23日。涪陵。
田间来了两辆吉普车。
随着美军加大对重庆政府的军事援助,重庆的美国车多了起来。吉普公司出产的越野性能好,很受欢迎。有钱人坐轿车,军队则是吉普车。
这两辆吉普车走在平坦的石子路上,车上坐着几个人,其中一个有庞大的身躯,正是冯玉祥。冯玉祥加入公司,不是为了钱,而是为了和哈哈孔斗。现在,看着路两边的田野,他很是高兴,公路两边的山坡地都是整齐的梯田,水稻已经收割,玉米很是茂盛。公路两边新种植的小树让老冯心情大好。
老冯道:“停车,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