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录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扬明 > 第1188章 弄巧成拙(上)

第1188章 弄巧成拙(上)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距离京畿之地两千八百余里的延绥镇位于陕北黄土高原,经神木、榆林、横山、靖边、定边诸县,乃是与蒙古人交战最为频繁的地区之一。

正德十三年,明武宗朱厚照曾亲自领兵至此,巡视延绥等陕北军镇的军备防务。

隆庆五年,明政府答应俺达“封我为王,永长北方”的请求,封他为顺义王,并且将延绥镇以北十里的红山作为"互市"的地点之一,允准河套蒙古来此互市。

七月的陕北异常闷热,纵然是常年生活于此的"秦人"也是叫苦不迭,一些有钱的员外老爷亦或者地主豪绅在这个时节,早已是前往别处避暑。

但令人啧啧称奇的是,新上任不过四个月的延绥巡抚陈奇喻却是不顾头顶的烈阳,赤裸着胳膊,领着些许亲兵视察着城外的军营,颠覆了人们对于"文官"的印象。

不过一些熟知内情的本地人却是见怪不怪,冲着那道有些消瘦的身影摇了摇头,便是继续忙着自己手中的事物,没有将其放在心中。

约莫在三月中旬的时候,这位新任的延绥巡抚自京城而来,与其随行的还有一名自称为"恭顺侯"的勋贵。

这两位钦差一到,便是着手整顿城中的千户守备所,巡视城墙,这些都无可厚非,本就在情理之中,彼时的百姓们纷纷心中感叹,看样子这次是来了两位好官。

但好景不长,延绥镇这座才刚刚"安静"不久的九边重镇便是再度"喧嚣起来"。

或许是自持背景深厚,待到摸清了延绥镇的基本情况之后,巡抚大人和那位恭顺侯爷竟是在延绥镇搞起所谓的"清屯充饷"。

早在前些年的时候,彼时的陕西巡抚孙传庭便率先在西安府实行"清屯充饷",虽然也闹出了些许乱子,但因为背后由朝廷撑腰兼之有秦王府背书,倒也算是有惊无险。

与西安府相比,延绥镇的情况却是更为复杂,不仅直面蒙古,军中势力也是错综复杂。

或许是立功心切,恭顺侯吴汝胤竟是不顾延绥巡抚陈奇喻的劝阻,强行在军中追缴历年拖欠的皇粮,将被卫所将校侵占的田亩收回。

前任延绥总兵杜文焕在军中为官多年,势力深厚,这些拖欠的钱粮大多进了他的口袋,但其本人却是早已身首异处,这些钱粮自是无处去讨要。

可偏偏恭顺侯吴汝胤却是不管不顾,强行追缴,终于逼得军中将校哗变,险些生出"兵变"。

彼时的延绥巡抚因为巡视其余诸县,并未坐镇县城,故而未能及时出面解决。

好在这些"狗急跳墙"的军校并未重蹈杜文焕的覆辙,只是发泄了一番心中的愤怒过后,便消失在茫茫夜色之后,不知所踪。

余下的时间里,仍不断有士卒在夜间消失。

待到三边总督孙传庭闻讯,率兵赶到之后,余下的延绥士卒竟是不足五千之数,余下皆是负气而走。

又惊又恐的三边总督孙传庭只得一方面安抚剩下士卒的情绪,一边飞马报于朝廷知晓。

在延绥镇逗留了几天之后,孙传庭启程回返固原州,临行之际,这位"封疆大吏"语重心长的叮嘱延绥巡抚陈奇喻,切记不可再度刺激这些士卒,一切以维稳为主。

如今陕北连年大旱,百姓们早已不堪重负,这些心中有怨气的士卒一旦被有心人利用,便会瞬间形成一股不容小觑的力量,届时便是大明真正的灾祸。

或许是知道自己闯下弥天大祸,自"哗变"那一日过后,恭顺侯吴汝胤便是闭门不出。

如此便是苦了延绥巡抚陈奇喻,一边要处理延绥的政务,一边又要视察军营,安抚这些士卒,以免蒙古闻讯突然来犯。

...

...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