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少年不会说谎
谢桥出了学墅,因为担心李戎先有伤在身、行动不便,他并没有径直赶往家中而是稍稍绕路去了巷弄中的另一处,来到了一处房屋外时,见屋内灯火不点,便走上台阶敲了敲门,没有人回应,少年一时纳闷,便站在屋檐下等待,可是将近一炷香也不见汉子回返,最后只能先行离去。
天一黑,巷弄里的住户都是一些相对贫苦的平民百姓,除了寥寥几家依旧有灯火亮起,其余的皆已早早睡下,谢桥一路走过,偶尔还能听到大人呵斥自家孩子不安分的声音,他在心里也终于作出了选择。
来到熟悉的黄泥墙外,少年轻轻推开院门,因为年久失修的缘故,难免发出吱呀声响,他抬头望去,屋中果然有了微光渐渐亮起,接着便有声音传来:“桥儿?是你回来了吗?”
谢桥赶紧应道:“娘,是我。”
关上院门,快步走向正屋。
屋内妇人坐在桌旁的木凳子上,显然一直在等着少年的归来,只不过不愿白白耗费那点灯火,听到动静后才重新掌灯,桌上有一碗温热的清粥,听到答复后的她连忙起身去打开房门,一边走一边关切问道:“是不是县衙出了什么事?”
微弱的烛光照耀下,站在门外的谢桥笑容灿烂,对着妇人解释道:“没有,是去了先生那里一趟,所以回来的有些晚了。”
妇人催促着少年进屋,便急匆匆跑向灶房把那碗不知热了多少遍的清粥再重新加热,出来时又端了一碟早就准备好的小菜,眉眼含笑的静静坐在一旁看着少年把桌上的吃食一扫而空,从头到尾脸上洋溢着心满意足的幸福光彩。
谢桥找了一个委婉话题,随意问道:“娘,外面是不是和小镇不太一样?”
正在收拾碗筷的妇人手中动作略微凝滞了一下,她记得孩子以前总心心念念的幻想着走出去看一看外面的繁华世界,只是从三口之家的其乐融融变成孤儿寡母的相依为命后,就不曾再听孩子说过,不知今日又为何重新提及,妇人柔声笑道:“不一样,等你及冠之年,就可以负笈游学,自己走出去看一看。”
妇人走向灶房。
谢桥没来由的有些愧疚,他本不想隐瞒先生自己受伤的事情,可他更不愿先生再为他在费心劳力,尤其是准确知道自己的身体情况后,更是如此,他也不敢告诉娘亲实情,因为于事无补,一切只能靠自己,他抬起头,对着那个背影说道:“先生说,他要离开了,去一个他该去的地方,问我愿不愿意随他一起。”
对于自家孩子的那位先生,妇人很熟悉,与之相处,总让人如沐春风,并且还是母子俩的救命恩人,听闻那老先生即将离开还愿带着谢桥一起,才明白为何刚刚谢桥会突然问起,这也正好少了她的许多后顾之忧,她重新坐回原位,尽管心中千般不愿万般不舍,但也不愿断送了孩子的前程,谁人不想望子成龙,妇人也不例外,强自欢颜道:“很好啊,有隋夫子愿意带着你一起离开,也不用等到你及冠之年了,娘亲也放心许多。”
谢桥欲言又止,最后还是忍住没开口,因为他不是要随先生
(本章未完,请翻页)
一起离开,而是要独自离开去为自己搏那一线生机。
这是那位“师兄”给他的活命之机,也是他深思熟虑之后的唯一选择。
第一次他与娘亲活不下去的时候遇到了先生。
这一次却是为了自己。
自以为猜中谢桥的心思妇人坐到孩子身边,把他搂入怀中,轻声安慰道:“不用担心娘亲,到了那边以后寄信回来与娘亲报个平安就好,又不是不能回来,每逢佳节年关,你也可以多回来看看娘亲的。”
妇人接着叮嘱道:“待在先生身边好好读书,听先生的话,遇到隋先生是咱们娘俩儿的福气,好好珍惜这份善缘,善始善终,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谢桥有些更咽着点点头,不敢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