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录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平行世界之大唐天策军 > 第457章 还是人口问题

第457章 还是人口问题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李世民行营到了乌骨城,正好收到了海军大破高句丽水师,陷卑沙的消息。

接到消息的李世民喜不自胜,卑沙城落入大唐手里,意味着高句丽人在辽东最后的一个立足大城也没有了,也就是说,高句丽在辽东再没有立足之地了。

当然,好消息还不止这些,在李世民的行营到了乌骨城的时候,渊盖苏文派使者过来了。

渊盖苏文的条件只有一个,只要大唐不过鸭绿水,高句丽也就不会再对辽东有想法。而且,渊盖苏文保证,他能让高句丽王也放弃再染指辽东的想法。

这个条件让李世民很满意,打下辽东容易,控制辽东却难。之所以控制辽东难,一是辽东气候,辽东苦寒,能够种的粮食只有大豆高粱黑麦;二是交通不便,辽西还好,辽东这真是个大问题,因为遍地沼泽;三是人丁不足,这个问题最致命。

为什么说人丁问题最致命,学汉武大帝移民实边不就行了。

还真不行,因为汉武帝时期,大量土地其实还是未开发状态,所以人丁有富余的情况下往辽东移民很容易。但李世民的贞观,地方官已经尝到了大开发的好处,尤其是南方,要人丁的折子一个接一个。

房玄龄做过计算,大唐要想填满目前开发成熟地方的人丁就起码需要人丁到一万万以上。当然,如果是农民的话不需要这么多,六千万人口就足够了。但托秦锋这个穿越者的福气,现在大唐的工坊越开越多,对于工人的需求也越来越旺。

而且随着工坊技术的发展,大唐的农业技术也在进步,特别是轮作技术和堆肥技术的成熟。打个比方说以前是一户人要五十亩地才能保证小康,现在是二十亩地就足够了,这就意味着,同样的土地能够多养一倍的人丁。

而且随着大唐南海贸易的开展,从南海诸国大唐还疯狂的进口大量的粮食,这进一步推动了大唐对人丁的需求。

简单来说就是,李世民往辽东移民的想法只要在朝堂上提出来,绝对会被唾沫星子湮没。不是朝臣们没远见,而是大唐真的缺人缺太狠了。

已经有朝臣被地方上的故旧送来的请求在朝堂上说话往他们那边移民的信给逼得快疯了。

这就是李世民为什么要将辽东行省干脆给契丹和粟末靺鞨当羁縻州的缘故,开发辽西行省大唐还顶得住,辽东行省,算了,先扔给契丹人和粟末靺鞨人吧,等大唐人丁充足彻底控制了辽西省,再慢慢将辽东省给实控化。

虽然没有灭掉高句丽,但将高句丽人打回了半岛,李世民也心满意足。不仅是完成了出征前的既定目标,而且时间也都控制的好,在第一场雪到来前就将战事结束了。

心情大好的李世民一口气给契丹人封了五个郡王,给粟末靺鞨封了两个郡王。同时在辽东行省建立了七个都督府,一个郡王管一个都督府,但这七个都督府都归辽东都护府管辖,辽东都护府设立在辽西行省的首府北平府,第一任大都护就是李孝慈。

大都护的任务就是调解各个都督府之间的争端,同时辽东行省遭到外敌入侵时,组织各个都督府的军队进行抵抗。

辽东行省就让契丹人和粟末靺鞨人慢慢玩吧,想必他们之间会玩得很开心,毕竟一个地方塞了七个郡王,李世民觉得自己这通操作很不错。起码辽东各个羁縻州合不到一起,也能阻止高句丽人再入辽东。

至于鸭绿水以南,李世民撇撇嘴,内心虽然极度想收复,但理智告诉他那是一个大坑。算了,就让高句丽、百济、新罗在那片玩三国演义吧,大唐当个和事佬,维持三国并立就行了。

至于以后的事,反正李世民觉得,自己应该到死是看不到大唐之军过鸭绿水以南了,那是后辈子孙的事。

捋捋颌下短须,李世民想了想,虽说汉四郡没有彻底收复,收辽东也可以说是虎头蛇尾,要想封禅泰山还有点不够格。对于始皇帝,李世民没想着去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