癸字卷 第五十三节 酝酿计较,确定人选
是最让内阁诸公担心的。
三人沿着文渊阁外的夹道步行,一时间气氛有些凝滞。
此事拖不得了,三人也都明白,其实李三才不是很反对冯紫英去陕西,齐永泰先前也来专门和他交换看法,谈到了陕西当下的情形,李三才也感觉到齐永泰内心也还是有些犹豫,甚至有点儿舍不得让冯紫英去陕西。
毕竟这一去是有风险的,不仅仅是仕途受挫的风险,更可能是性命之忧,乱军势大,刀枪无眼,还有瘟疫的流行,这都是稍不留意就要命的。
要说这朝中真的就找不出能去陕西当巡抚的人了?若是换了平常,只怕早就打破了头,但是这种情形下,九成人都打了退堂鼓,便是找上门去都要各种理由推诿。
周嘉谟不能去?身体有多大问题?还不是怕去了办不好影响了自己未来前途。
沉寂良久,李三才最终还是启口:“若是不行,只怕就只能让冯铿去了,说实话,除了年龄资历上逊色了一些,他的确是最合适人选。”
叶向高和方从哲的目光望向李三才。
李三才虽然是北地士人,但是叶方二人都知道李三才和齐永泰他们不是一路人,更亲近江南士人,又和皇帝关系甚密,所以才能在内阁中保持一个超然地位,他的意见叶方二人还是愿意听。
“道甫,乘风说服了你?”叶向高笑了起来。
“也算不上说服吧,我也把朝中能用合用之人扳起指头算了算,捋了捋,屈指可数,而且都有这样那样的短板难处,冯铿的弱点也很明显,年龄太轻,资历太浅,但他是二甲进士和庶吉士出身,又有翰林院修撰的身份,这一点足以让他在陕西官场里立得住脚,……”
大周官场也是个讲出身的,举人出身和进士出身相比,那自然底气不壮,哪怕是作为上司发话,这说服力都要欠缺一些。
进士是一个大的门槛,但二甲进士和三甲进士还是有区别的,但区别不大,不过如果有了庶吉士加持,那就意义不一样了,九成以上的进士都没资格成为庶吉士,庶吉士是可以入阁拜相的基本门槛,没庶吉士身份,有再大本事都别想入阁,甚至连七部尚书和都察院都御史的这一位置都几乎无望。
如果说庶吉士是七部尚书、都察院都御史这一类朝堂三品要员的门槛,那么在翰林院任过职,那就是金身加持了。
内阁阁老中十九八九都有翰林院任职经历,虽然这不是铁律,但是在大周官场上却是一个不成文的规则,没有翰林院任职的经历,那么要想入阁就要付出比人家更大的努力,而且自大周立国一来,首辅和次辅尽皆有翰林院任职经历,还没有哪个首辅次辅是没有在翰林院任过职的。
这也是为什么冯紫英煞费苦心都要去搏那一个翰林院修撰的身份,因为只有一甲进士才能直接进翰林院任职,二甲进士和三甲进士要进翰林院就要看日后的机缘,冯紫英在宁夏平叛获得殊遇,才能入翰林院得此机缘。
而冯紫英有了翰林院任职经历,陕西官场上有过翰林院任职经历的只有已经托病请辞的右布政使高建德,连左布政使卢川都没有这份资历。
叶向高和方从哲都点了点头,的确,冯紫英年龄虽小,但是这份出身却是足以耀眼,没谁敢说他半个字。
“另外我也想过,要平乱,就得要有治乱手段和魄力,我心目中有几个人选,要么有手段却魄力不足,要么就是魄力足够,但手段太粗暴单一,欠缺火候,但冯紫英在永平府和顺天府的本事我还是认可的,至于胆魄,这小子才十二岁就敢泅水偷渡出临清水门跑来找我求救,这点甚至比他父亲更强,我当时都不敢相信,还以为陈敬轩和汝俊来湖弄我,……”
李三才的话勾起了一段往事,临清民变,当时冯紫英也正好遭遇,叶方二人也都对当年那桩事儿有所耳闻,李三才哪个时候还是漕运总督,听得李三才说起当初情形,二人也都微微